这种说法是一种过于绝对和带有偏见的概括。将所有四五十岁的女性都归为一类,并声称她们有“惹不起”的地方,是不尊重人的,并且可能基于错误的刻板印象。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年龄大小,性别如何,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经历和边界。我们应该尊重他人,而不是根据年龄或性别进行标签化和歧视。
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遇到任何让你感到不适或界限被侵犯的情况,最好的做法是:
1. "沟通:" 尝试与对方坦诚交流,表达你的感受和界限。
2. "尊重:" 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边界。
3. "保持距离:" 如果沟通无效或对方的行为让你感到威胁,选择保持距离。
将人分为“惹得起”和“惹不起”是基于不平等的视角,我们应该倡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交往方式。
相关内容:
“45岁,我妈把离婚协议拍在桌上,我爸笑她‘折腾不动’,三个月后她靠教人做PPT月入三万,现在轮到我爸求她复婚。

”

这条留言在热搜底下被赞了7.2万次,戳穿了一个公开秘密:中年女人的“叛逆期”,比青春期猛十倍。
过去说“四十不惑”,现在得改——四十“不凑合”。
京东刚出的数据,45-55岁姐姐们一年买书花的钱,是90后的2.3倍,心理学、哲学最抢手。
她们不是装文艺,是终于把给老公孩子留的时间,打包还给自己。
剑桥的脑科学也凑热闹:这岁数女性前额叶突触密度飙到峰值,判断力+31%,翻译成人话——脑子比30岁还好使,只是以前没空用。
“离”字不再吓人。
百合网统计,45岁以上主动提离婚的姐姐,五年里多了四成。
原因简单粗暴:不想陪一个人演恩爱。
民政局门口,她们把“能将就”改成“不将就”,把“孩子还小”换成“我也还小”——社保养老金覆盖率91%,大专学历43%,兜里有钱,脑里有货,谁还愿意在垃圾堆里捡糖吃?
创业圈更直观。
去年北京一场线下路演,7个教育类项目,5个创始人是48岁上下的妈妈。
她们把帮娃写作业的崩溃,打磨成“家长陪学课”;把给婆婆跑医院的折返跑,做成“银发陪护工具包”。
投资人原想来凑KPI,听完直接递名片:痛点太真实,钱包跟着共情。
数据显示,45-54岁女性创业者里,73%扎进知识付费、文化咨询,毛利率普遍高于90后项目——岁月给的皱纹,反手就能换成护城河。
也别以为她们只会“严肃搞钱”。

短视频里,@川味李阿姨靠教“一人食麻辣香锅”半年涨粉200万,评论区清一色“我妈天天守着更新”;@瑜伽猫姐55岁劈叉比00后还标准,带货瑜伽垫单场GMV破百万。
腾讯说,45岁以上女博主年增189%,人家拍的是烟火气,观众看到的是“原来人生50岁还能开新号”。
最狠的是“姐姐经济”直接把综艺天花板掀了。
《乘风破浪》第三季招商总额50亿,金主爸爸赌的就是“姐姐们”的钞能力:节目播出当周,同款眼霜销量翻4倍,小众丝巾品牌库存清零。
品牌总监私下透露:“30+女性爱比价,45+女性只问效果,她们下单像给前半生的补偿,眼睛都不眨。
”
有人担心“折腾完了会不会更孤独”,数据反手甩脸:WHO报告,中国45-54岁女性抑郁筛查阳性率十年降18%,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多了27%。
翻译一下:以前委屈靠忍,现在情绪靠疏。
她们学冥想、报旅修、买线上心理课,把“妈妈”身份先晾一边,先让“自己”透口气。
所以,别再问“中年女人到底在想什么”。
她们想得很明白——把后半生当成一场“还愿”:20岁没空追的梦,现在打包上路;30岁让渡给家庭的决策权,一把拿回来;40岁没花出去的钱,统统投资给自己。
就像后台那条高赞回复说的:“我妈50岁才学会自私,全家一开始鸡飞狗跳,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松弛——她先是自己,才是我妈。
”
屏幕前的你,如果也正卡在“算了”和“不甘”之间,记住剑桥那组数据:你的大脑此刻正处在人生巅峰,只是它等你按下“开始”键。
别浪费,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