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羊踏足澳大利亚草原,追寻草原之梦的跨洋迁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诗意的联想!虽然鄂尔多斯羊和澳大利亚草原分处地球两端,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引人遐想的连接点:
1. "共同的优质牧场:" 鄂尔多斯羊以其生长在草原(如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优良品质而闻名,特别是其羊绒。澳大利亚也拥有广阔且优质的草原(如墨累-达令盆地、西澳大利亚的灌木草原等),是重要的牧羊业基地,同样以高品质羊毛和羊肉著称。两者都代表了各自地区的顶级牧场资源。 2. "对优质牧草的向往:" 羊作为一种食草动物,天然地“向往”着营养丰富、广阔丰美的草原。无论是鄂尔多斯羊还是澳大利亚的羊,它们的存在都离不开优质牧草的滋养。这个联想可以理解为,鄂尔多斯羊仿佛在精神上或象征性地“向往”着像澳大利亚那样同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草原。 3. "品质的象征:" 鄂尔多斯羊绒和澳大利亚羊毛都是世界顶级的纤维产品。这个联想或许也暗示着一种对更高品质、更广阔市场或更先进模式的追求。 4. "文化/经济交流的想象:" 将两个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事物联系起来,也可能象征着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或经济合作的潜在可能。
所以,当说“鄂尔多斯羊向往澳大利亚草原”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相关内容:

增量不增质的杂交结果是,2010年内蒙古的山羊绒比10年前整整粗了1微米。而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们为了提高羊毛的质量,会对牧场里的自然资源和水源进行全面保护,并让羊群的膳食多样均衡。

《环球》杂志记者/王春燕(发自呼和浩特)

《环球》杂志记者/胡艳芬(发自北京)

《环球》杂志记者/赵小娜(发自悉尼)

它是北半球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上,一只出产羊绒的山羊,名叫阿尔巴斯;而它是南半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广阔草原上,一只出产羊毛的绵羊,名叫美利奴。

它们曾在各自的草原上为牧民们收获财富。如今,它们在鄂尔多斯的草原上相逢。2014年年底,又一批来自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种公羊,在结束隔离后,来到了鄂尔多斯市的牧区,牧民们期待一次次的引进能进一步改良鄂尔多斯的羊毛。而鄂尔多斯的羊毛绒产业向往的,是来自澳毛产业的深层次发展经验。

中国版美利奴

内蒙古羊绒产业的正式起步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此后,羊绒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2000年,内蒙古生产的羊绒制品产量占到全国的70%,世界的50%。

据了解,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山羊绒主产区,其中,阿尔巴斯绒山羊于2001年被列入国家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一级保护品种之中。其绒轻如云、白如雪、细如丝,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纤维宝石”“软黄金”,著名的“鄂尔多斯”羊绒制品就是以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绒为主要原料制成。

珍贵的另一面是稀缺。受优质羊绒原料短缺的影响,自2004年起,作为国内最大羊毛绒生产销售企业之一的鄂尔多斯集团,开始向羊毛衫行业拓展。

而优质羊毛制品同样也出自出产优质羊毛的绵羊。对鄂尔多斯的牧民来说,从澳大利亚引进美利奴公羊,已不是新鲜事。鄂尔多斯市改良站的工作人员将来自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羊与波尔华斯羊、新疆细毛羊和军垦细毛羊母羊通过杂交培育成“中国美利奴羊”,这种羊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好的细毛羊品种。

说起完成中澳绵羊联姻的美利奴羊,则要回溯至1805年。当年,6只绵羊离开家乡西班牙踏上澳大利亚的草原,随后的210年中,它们繁衍成闻名天下的美利奴绵羊,被认为是“改变了澳大利亚”。目前,全澳大利亚生活着7500万只美利奴羊。在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市,它们亦促成了那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羊毛制品产业。

如今,悉尼成了探寻澳大利亚羊毛产业规模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窗口。澳大利亚羊毛发展有限公司的总部就设在悉尼。

要产量还是要质量

困扰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不仅是原料的稀缺,还有羊绒质量的下滑。

曾经,经过改良的阿尔巴斯羊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牧民王永霞家的“活财神”,通过胚胎移植改良后的纯种阿尔巴斯小羔羊给他们一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多地牧民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将优良绒山羊与辽宁盖县绒山羊进行杂交,以提高产绒量。鄂托克旗本地阿尔巴斯山羊绒的粗度为14.5至15微米,从辽宁引进的改良羊绒粗度为16.8至17微米。改良羊的产绒量达到1.5斤/只,阿尔巴斯羊的产绒量只有0.8斤/只。相比较,改良羊的羊绒收益较高,牧民更倾向于养殖改良羊。

但从长远看,不断的杂交将致使14.5微米以下的优质羊绒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给纯种绒山羊带来灭顶之灾,羊绒“纤维钻石”“软黄金”的价值也恐难以为继。

2014年,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价格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内蒙古优质羊绒资源逐渐减少,羊绒品质逐年下降,品质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来自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权威纤维检验部门的检验数据给这种增量不增质的杂交敲响了警钟:2010年内蒙古的山羊绒比10年前整整粗了1微米。

与鄂尔多斯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悉尼为代表的澳大利亚牧场主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改良绵羊品种、提高产毛质量。

在澳大利亚的7500万只美利奴绵羊当中,大约有1800万只能产出细于19微米的羊毛。而想要产出13微米的羊毛,牧场主就要对牧场里的自然资源和水源进行全面保护,并保证羊群获得多样均衡的膳食。

同时,为了使羊毛更为纤细、品质更高,悉尼的农场主们将产出最优质羊毛的绵羊进行杂交,繁殖出最佳品种的羊群。

国际羊毛局的首席执行官斯图尔特·麦卡洛18岁就进入牧场工作,如今管理着4万只羊,他说:“优质绵羊数量极少,不到每家牧场畜群的30%,这30%会被选出来,牧场主每天检查它们的健康状况和绒毛。羊的绒毛被特殊遮盖物保护着,避免因接触草叶、细枝及寄生虫受到污染。这样的绵羊每只每年产出大约一千克的极细羊毛。”

澳大利亚羊毛的“品牌经”

中国羊绒制品中真正叫得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羊绒品牌并不多。除了“鄂尔多斯”外,本土羊绒制品贴牌出口销售的情况占绝大多数,几乎占到了出口销售的9成以上。而贴牌生产利润微薄,其国际售价与国际品牌至少相差5倍,有的甚至达到10倍,大量的超额利润被国外经销商赚取,“软黄金”的绝大部分利润就这样白白流失了。

在打造自我品牌这一点上,鄂尔多斯也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从2002年起,鄂尔多斯集团相继推出具有抗静电、抗起球和防水、防油、防污功能的系列羊绒精品服饰,迅速占领了国内外羊绒制品高端市场。

而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品牌,需要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和社会化服务程度更高的市场环境,在这方面悉尼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悉尼,牧场主们只负责饲养绵羊、机械化剪毛和毛套等。后续的销售服务工作,分别托付给澳大利亚羊毛检验局、澳大利亚羊毛交易公司、澳大利亚发展有限公司和经纪人仓库有限公司。

其中羊毛经纪人,是牧场主的销售代理人,他们通过羊毛交易所对羊毛进行公开拍卖,未售出的羊毛由羊毛经纪人有限公司收购,压缩打包,妥善保存,并着力发展羊毛期货市场。

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非营利组织,为全澳牧民服务:他们不但通过与一些世界一线品牌联办澳大利亚羊毛服装展览、举行澳大利亚羊毛设计大赛等手段宣传其羊毛的高品质、高舒适感,还通过自己的技术部门与牧民合作,不断推出新的羊毛产品和品牌,保持其产品、品牌的多样性和领先性。比如“凉爽羊毛面料”“抗紫外线羊毛面料”“婴儿羊毛面料”和“运动服装专用羊毛面料”等。

来源:2015年04月0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0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