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迪卡侬(Decathlon)进入中国市场时,曾提出“百元运动自由”的口号,试图以高性价比吸引中国消费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迪卡侬在中国的市场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终选择出售其中国股权。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转折,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和经历:
"1. 高性价比策略的局限性:"
"“百元运动自由”的误导:" 迪卡侬最初以“百元运动自由”为口号,让消费者误以为其产品非常便宜。然而,实际上,迪卡侬的产品定位是中高端运动品牌,价格相对较高。这种宣传策略虽然短期内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但长期来看,却损害了品牌形象,并导致消费者期望与实际产品存在落差。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运动用品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竞争激烈。李宁、安踏等本土品牌凭借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完善的供应链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迪卡侬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产品线单一:" 迪卡侬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大众化运动领域,缺乏针对中国消费者特定需求的细分产品线。例如,中国消费者对专业运动装备的需求较高,而迪卡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2. 运营和供应链问题:"
"供应链效率低下:" 迪卡侬的供应链主要
相关内容:
常逛迪卡侬的人可能都有同感,2023年花79元买的那双基础款跑鞋,穿到2024年还没坏,想再囤一双时却发现,同款已经涨到159元了。更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8月彭博社突然爆出消息:迪卡侬正计划卖掉中国子公司30%的股权,初步估值100亿元,不少投资机构都已经进了谈判阶段。
这双跑鞋涨价的八十块,就像一把小锤子,把迪卡侬“百元运动自由”的招牌敲出了裂纹。裂纹里透出两种声音:一边是工厂流水线上的机器还在转,另一边却传出“要卖股”的风声。涨价、转高端、卖股权,三件事搅在一起,看着热闹,其实都在同一个问题——迪卡侬在中国要往哪儿走?

涨价不是坏主意。谁家菜价、房租都在往上爬,迪卡侬想给工人多发一点工资、给面料用点更好的,多花几十块也能理解。可问题在于,它把价格抬上去了,却没把东西做到让老用户服气。79元的跑鞋变成159元,可鞋底还是原来那块胶,鞋面还是原来那片网,除了价签,啥都没变。老用户心里嘀咕:这不就是“旧瓶装新酒”,瓶子还贵了。于是,这批人转身去了安踏、李宁,甚至拼多多上二十多块的“平替”,迪卡侬的老客人就这样少了一大截。

门店也换地方了。以前藏在郊区大卖场,停车方便、租金便宜,一家人推着小车买泳镜、羽毛球拍,顺手再拎个瑜伽垫,不心疼。现在迪卡侬搬进市中心黄金铺面,灯更亮、地更滑,导购穿得像走秀,可一问冲锋衣防水指数,答不出来;再摸瑜伽服的料子,还是三年前那款化纤。高端不是搬个家就能装出来的,顾客拿脚投票,流量掉三成八,财报上直接写着“中国区拖了后腿”。

卖股又是怎么回事?100亿可不是小数目,真拿到手,可以开新厂、请好设计师、把会员APP重做一遍。可换个角度看,这也是迪卡侬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生意难做,不如找懂中国市场的中国伙伴一起扛。高瓴资本、春华资本这些名字听起来耳熟,他们干过的事就是把国外牌子嫁接到中国土壤里,让它长出新枝桠。迪卡侬把三成的股份让出去,其实是把方向盘稍稍松开,让更熟悉本地路况的司机来开一段。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外资跑路?倒也不用慌。卖股不等于撤柜,迪卡侬在全球还是盈利,只是中国这一站慢了下来。就像老外来中国吃川菜,辣得直冒汗,找本地人带他吃微微辣,味道对了,他还愿意天天来。引入中国股东,就是找个“微微辣”的中间口味:价格可以高一点,但得把产品做实在;门店可以亮一点,但得把讲解说明白。

国产运动品牌这几年也卯足了劲。安踏把国旗款羽绒服做成街头潮品,李宁把国风“悟道”卖到断货,连名创优品都搞出19块9的运动毛巾。迪卡侬如果还想两头靠,既舍不得老用户,又眼馋高端客,最后可能被夹在中间,像三明治里的那片生菜,上下都挤。出路只有一条:想清楚自己到底给谁做衣服、做鞋。给老百姓做,就继续死磕性价比,把面料、版型、服务一点点磨到最好;给发烧友做,就投钱建实验室,把冲锋衣的防水毫米、跑鞋的碳板弧度标得明明白白。想两条路一起走,也得先站稳一条,再伸另一条腿。

说回我们普通人。涨价八十块的跑鞋值不值得买?如果它鞋底加了新科技,脚感确实比原来软弹,那就值;如果只是换个吊牌,那就把旧鞋多穿一年,把钱留给更懂消费者的牌子。货架上的选择权永远在顾客手里,牌子和顾客就像邻居,今天你不把菜烧好,明天我就去隔壁家吃,没什么大道理,就这么简单。

迪卡侬这次卖股,也许正是一次重新做饭的机会。锅铲交到更懂本地口味的人手里,油盐酱醋的比例调一调,老邻居说不定还会回头尝一尝。商场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愿意改菜谱的厨师。

一句话收束:牌子要想活得久,得先让街坊邻居吃得开心,再谈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