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潮牌集结号,集体“杀”入北上广,掀起时尚风暴

近年来,韩国潮牌品牌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备受瞩目,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时尚消费市场之一,自然成为了这些品牌们竞相争夺的战场。近日,越来越多的韩国潮牌开始集体“杀”进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试图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这些韩国潮牌之所以选择北上广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步,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拥有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对时尚潮流有着较高的追求和消费能力。同时,这些城市的时尚产业发达,潮流文化氛围浓厚,为韩国潮牌的推广和销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产品方面,韩国潮牌通常以简约、时尚、个性化的设计风格为主,注重品牌文化和理念的传达。这些特点与当下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和消费观念相契合,使得韩国潮牌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韩国潮牌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首先,中国本土潮牌品牌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近年来,中国本土潮牌品牌在设计和品质上都有了显著提升,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其次,韩国潮牌需要更加注重本土化运营,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韩国潮牌集体“杀”进北上广是中国时尚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些品牌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和品质水平,加强本土化运营,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相关内容:

一件卫衣卖20万件,两年卷走6个亿,韩国牌子把北上广商场最黄金的位置全占了。

这不是段子,是刚刚发生的真事。MardiMercredi的小雏菊卫衣,一件三百块,洗完会变形,还是有人连夜排队。MatinKim的冲锋衣,迪丽热巴穿一次,仓库直接断码。emis棒球帽,杨幂戴了三天,全网加价一百依旧秒空。

它们怎么做到的?先把价格钉在年轻人不心疼的区间。卫衣三百,T恤一百六,比国潮便宜,比快时尚特别。再让明星天天穿,Jennie、虞书欣、赵露思,机场照一出,同款链接立刻置顶。最后把店开在淮海路、三里屯,门口放一面大镜子,谁路过都想拍一张发小红书。

流量来了,钱就跟着跑。MardiMercredi进中国不到两年,线上销售额占比七成,小红书话题浏览破两亿。线下店月租贵得吓人,人家偏要签三年,因为周末试衣间排队四十分钟,收银台扫码声没停过。

很多人以为韩流就是追星,其实背后是算账。代理商曼多亚直接给品牌出表格:一件卫衣成本八十,明星推广费摊二十,剩下一百九是毛利,比卖咖啡高得多。品牌方一看数字,立刻飞首尔谈下一季配色。

国潮老板看得眼红,安踏干脆掏钱入股韩国潮流平台,想把这招学回家。问题是人家明星资源、供应链、视觉体系早跑通,国内品牌还在找设计师打版,韩国新款已经上架。差距不是钱,是节奏。

节奏快,问题也快。MardiMercredi被投诉洗一次领口松两厘米,客服只能回复“建议手洗”。MatinKim冲锋衣防水指数标得高,上海暴雨天照样渗水。消费者骂完继续买,因为下一批明星同款已经官宣,错过拍照就落伍。

热度像过山车。MLB前三年火到断货,今年门店冷清到导购比顾客多。Nerdy刚把巨幅海报挂上成都春熙路,半年后悄悄撤店。潮流一轮回,库存全砸手里。老板们心里清楚,韩国牌子也逃不过周期,只是现在还在山顶。

想活久一点,只能把明星同款做成日常款。emis把棒球帽颜色从五个扩到三十个,logo缩小,路人看不出明星痕迹。MardiMercredi推出纯色卫衣,把雏菊改成胸口小刺绣,降低撞衫尴尬。销量没爆,但退货率降一半。

渠道也在变。以前靠天猫旗舰店,现在把抖音直播间当成清仓仓库。主播喊一句“Jennie同款最后三百件”,链接秒没。线下店反而成了广告牌,盈亏平衡就够,真正的利润来自线上复购。

国内品牌想抄作业,先把账算细。明星带货费用占售价两成才安全,再高就白忙。面料别一味追低价,变形一次,小红书笔记能骂到十万阅读。最关键是节奏,从设计到上架最多九十天,超过就赶不上热度。

再不做快,下一个被挤下货架的就是你。商场一楼只剩三个位置,韩国老板已经递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