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品牌折扣,老外购物热情远超我们?揭秘中外消费者疯狂指数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确实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中国的品牌折扣店(Outlets/Discount Stores),你会看到大量外国游客,而且他们看起来非常“疯狂”,比如:
1. "冲进去就扫货":一打开门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去,目标明确,对感兴趣的商品毫不手软。 2. "精挑细选但速度很快":虽然也在挑选,但动作非常快,对比几件就做出决定。 3. "人多推搡":有时会形成购物长队或挤在一起看商品,场面热闹非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甚至说“疯狂”?"
1. "价格优势巨大":品牌折扣店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价格远低于专柜。对于很多老外来说,尤其是欧美游客,他们携带的欧元、美元、英镑等在本国购买同类商品可能需要花费高额税费(VAT)或价格本身就高得多。在中国,这种价格差异可能非常显著,性价比极高,自然会吸引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排队也要购买。 2. "汇率因素":当前人民币相对某些外币(尤其是欧元)处于一定优势,使得折算后的购买力更强,进一步增加了折扣品的吸引力。 3. "购物习惯和文化":部分欧美游客可能习惯了在折扣店、奥特莱斯进行购物,这是一种常见的休闲和旅游活动。他们可能更看重“砍价”或寻找“必买清单”上的商品

相关内容:

Discount不再是省钱游戏了,是身份信号。

哈里王子用199镑买笔记本,中国游客挤爆BicesterVillage,不是为了省,是为了一种“我懂行”的优越感。

TJX的小店开进CBD,不靠面积靠算法,价格每小时跳一次,买的是心跳,不是便宜。

唯品会Z世代用户过半,买的是盲盒,是社交货币。

迪士尼联名款秒光,没人关心是不是正品,只关心朋友圈有没有晒。

小红书18亿浏览量,不是在逛店,是在当侦探。

有人靠直播帮SKP清空3000件货,月入十万,这行当比直播带货还卷。

奢侈品消费人群里,三成多现在专挑折扣店买。

不是买不起,是觉得全价买太土。

MaxMara大衣被1/10捡到,TikTok视频五十大洋,不是新闻,是流行仪式。

日本堂吉诃德凌晨两点还在排队,有人为一折的GUCCI包熬通宵。

这事儿在北京也悄悄开始了,奥莱停车场半夜停满豪车。

没人再觉得折扣是失败者的选项。

现在的年轻人,买折扣不是因为穷,是比谁更会挑,更会算,更懂品牌的心思。

LVMH都开始专门组团队,把压箱底的货往折扣渠道送了。

你以为他们心软?

不,他们知道:未来真正的奢侈品,不是标价五万的包,是你能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用他十分之一的价格拿到它。

消费的分层,早就不是收入的分层了。

是信息差的分层。

是懂行和不懂行的分层。

你刷到一条“99元抢香奈儿丝巾”的视频,别笑。

那是新贵阶层的入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