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战斗机再获3国共80架订单,中航工业差距何在?

关于“拿下3国共80架订单”的说法,目前"缺乏可靠和官方的证实"。这类消息常常出现在社交媒体或一些非官方的军事论坛上,有时可能基于猜测、误传或对早期意向的夸大。在正式的军贸合同达成之前,任何具体的数字和协议细节都应被视为未经证实的传闻。
不过,我们可以基于已知信息来分析俄罗斯战斗机和中航工业(AVIC)的现状:
"俄罗斯战斗机(以苏-35为例)的潜在优势(可能吸引订单的原因):"
1. "技术成熟度和性能:" 苏-35作为苏-27的深度改进型,拥有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能力、先进的航电系统(如“雪豹”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子战系统和武器挂载能力。对于一些追求高性能空优战斗机或寻求现代化空军升级的国家具有吸引力。 2. "俄罗斯的特殊吸引力:" "价格因素:"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可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或交易条件,尤其是在西方制裁导致西方武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 "交易灵活性:" 俄罗斯有时在交易中可能提供更灵活的付款方式或附加条件。 "政治因素:" 对于某些国家而言,与俄罗斯保持军事联系具有地缘政治意义。 3. "先发优势:" 苏-35已经服役于俄罗斯空军,并参与了叙利亚

相关内容:

10月初,伊朗宣布“准备接收苏-35”后,网络上一份所谓的“俄罗斯战斗机出口汇总表”突然冒出,列着苏-34、苏-35、苏-57等一串型号,看着像是俄军工的成绩单。传说三国合计下单八十架,一片“捷报频传”。不少人立刻把矛头指向中航工业,认为中国又被比下去。但真要说中航惨败,还早着呢。

苏系战机的回魂局

2025年10月的第一周,伊朗官方媒体高调宣布“已准备接收首批苏-35战斗机”。这句话一出,就像按下了国际军工圈的刷新键。几天后,一张来历不明的“俄罗斯战机出口汇总清单”在网上疯传,上面列着苏-34、苏-35、苏-57的订单数,国家名字被马赛克挡住,但数量看起来惊人——足足有八十架。消息一出,立刻引爆舆论。

这类清单真伪难辨,却非常有传播潜力。军迷圈里有人信誓旦旦地称“这是俄罗斯军工复活的信号”;也有人怀疑这份文件“更像宣传稿”。过去两年,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武器损耗大、产能紧张,如今能拿下大额出口,看似意外。可细想,这也符合俄式军工逻辑:打一仗、练装备、顺便找客户。

俄制战机的招牌一直在,尤其是苏-30、苏-35这类“老熟人”。买家中不少是老用户,像伊朗、埃及、阿尔及利亚,这些国家和俄方有稳定合作。对他们来说,选苏机就是选熟路。训练体系不用重建,维修也方便。俄罗斯擅长做“打包交易”,一口价包飞行员培训、导弹、地勤工具,买家只要签字就能上天。

俄方更懂“讲故事”。每次签约,总会强调“这是俄军最新一代战机,吸收了实战经验”,听起来比冷冰冰的技术参数更动人。苏-57虽然产量少,但宣传铺天盖地。对某些买家来说,“能买到俄罗斯隐形战机”本身就代表一种政治姿态。

从商业角度看,俄罗斯的军工企业靠出口回血。国家军费压力大,外销是生存通道。即便制裁不断,俄方仍能通过“第三方转口”、本币结算、装备换能源等方式完成交易。这些灵活操作,是他们的老本事。

西方分析机构估计,俄军工体系虽被战争拖慢,但民用机生产线已部分转为军用,产能正逐步恢复。对外出口,不仅是挣钱,也是外交手段。卖战机,就是在输出影响力。伊朗一边接机,一边和俄罗斯探讨油气合作;阿尔及利亚传出加购消息时,还顺便签了粮食进口协定。买卖从来不是单线。

这些新单里有多少是真正的合同、多少只是意向,很难说。俄罗斯的对外军售一向带“艺术性”——合同未必立刻执行,但风声要先放出去。市场看到热度,潜在客户就会心痒。这是一种策略。军工市场不光卖飞机,更卖信心。

有人把这股热潮称为“俄系战机的回魂局”。在一片被西方封锁的困境中,俄罗斯靠几十年技术积累、价格灵活、政治通道依然拿到了生意。这对中航工业是提醒,也是挑战:客户要的不只是性能,还有故事、关系、信誉。

中航的慢牌,不是输牌

中国的中航工业看似安静,却不是没在走棋。相比俄罗斯的大声宣传,中航更像一名沉稳的选手。过去十年,中国战机出口步伐稳中有进,JF-17“枭龙”系列在巴基斯坦服役已久,还出口到缅甸、尼日利亚等国。只是这些数量不够惊人,不容易成为网络。

中航的困境在于市场结构。多数潜在买家要的是“既便宜又好用”的中档机型,可这种市场竞争最激烈。俄罗斯靠老客户撑着,美国靠政治绑定,而中国常被夹在中间。歼-10出口型(FC-20)虽然性能不错,但买家要考虑配套、维护、训练,这些服务体系搭建费时费钱。中航要卖的不只是飞机,更是整套保障系统。

苏-57对俄罗斯航空工业至关重要

俄罗斯能靠老体系卖出成百架,中国的体系还在完善。售后服务、维修零件、训练保障、融资方案,这些软实力都需要时间积累。一个国家买战机,看重的不只是飞得快,还看保养难不难、零件等多久。中航的工艺越来越先进,但海外客户对“新品牌”仍有谨慎心理。

产品上,中国的隐形机(如歼-35)还处在测试阶段,出口型号未定。客户想看现货、想要现成作战纪录,而这类“新机”还没经过大规模实战验证。相比之下,俄制战机哪怕老一点,至少打过仗,有口碑。

不过中航的底子不差。近年在发动机、雷达、电子系统上突破明显。国产涡扇-10、涡扇-15的稳定性提升,让新一代机型更有底气。国内需求庞大,也为产业链提供持续资金支持。中航真正的问题,是“走出去”的节奏不快。

有趣的是,很多国家在比较中俄战机时,发现价格差距并不大。中国机型在性能上追得紧,但在国际宣传和售后体系上仍显含蓄。俄罗斯喜欢“带噱头卖飞机”,中国更倾向“做实事不吹牛”。市场听到的是声音,不是静默,这也是中国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航的策略正在调整。近年他们在非洲、中东、拉美加大推介力度,和多国签署航展合作协议、飞行展示、培训项目。巴基斯坦空军对歼-10C的采购为中国战机出口提供了“现身广告”。如果这些用户反馈稳定,中航未来的国际地位会自然提升。

有人说中航“没存在感”,其实这正是战略转型期的特征。中国军机的目标不只是卖出去,而是建立长期合作链。要的是可持续市场,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俄方靠老客户吃老本,中航靠技术和体系铺未来。短期看,俄机风光;长期看,局势未定。那些真正懂行业的人都清楚,军工竞争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订单热闹,真金未必落袋

10月中旬,那张“俄罗斯战斗机出口清单”在社交平台上仍被疯狂转发。表格上写得密密麻麻:某国下单20架苏-35,另两国合计60架苏-34、苏-57。看起来热闹非凡,仿佛俄军工厂已经夜以继日地开足马力。但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类“清单”更多是意向、口头协议或宣传样稿。真金白银的合同,往往要等财政拨款、议会批准、交付周期确定后才算数。

俄罗斯军工的老问题就在这。价格能谈,交付难保。乌克兰战场消耗巨大,零件和电子设备被西方制裁掐得紧。国内订单都交不完,还要应付外销。俄媒自己都承认,2024年后生产节奏不稳定。可即便如此,俄罗斯照样要摆出“照常出口”的姿态。一来维持市场信心,二来稳定军工产业链,三来在国际政治上展示“还撑得住”。

国外客户看中的是“可买”的象征。对伊朗而言,能公开宣布“准备接收苏-35”就是政治信号,显示在制裁阴影下仍有后援。对阿尔及利亚和埃及,这是一种外交平衡的手段——既买俄货也买西货,左右逢源。俄方清楚这一点,所以更愿意签意向协议,即便交货慢,也能先拿市场话语权。

俄制战机能打出成绩单,离不开历史积累。冷战时期的苏霍伊、米格品牌影响力至今还在。即便现在性能不算最强,俄机仍被认为“皮实”“好养”。飞行员一旦学会苏系操作逻辑,转机型成本低,这是它的隐性竞争力。相比之下,中国机型虽然先进,但对初次买家来说意味着新的培训体系、新的零件、新的语言界面。

从市场角度看,俄罗斯这波“订单潮”更像是一场声量营销。合同真假参半,数字夸张,但足以制造氛围。军火出口是政治外交的延伸,有时目的不是赚钱,而是拉拢。只要别人觉得俄军工没垮,目的就达成。

而且,俄罗斯擅长利用战争展示产品。苏-34、苏-35在战场上频频曝光,视频素材、宣传短片铺天盖地。战绩真假暂且不论,观众看得是真实画面。中国战机虽然参加国际航展,飞得稳,但缺少这种“戏剧性素材”。买家对“打过仗”的武器更有心理安全感。

对中国而言,这些热闹未必坏事。俄机能打开的市场,中国未来也能进入。等到买家尝到售后难、配件贵的滋味时,中国的可靠供应体系反而成了加分项。中航的人很清楚:做生意讲长线,军火市场尤其如此。俄方用营销抢先,中方用服务补课,两条路不冲突。

俄机清单虽然热闹,但真正交付恐怕还得几年。到那时候,中航的新型号早已登场。市场有耐心,也有记忆。那些急着唱衰中国的声音,大多只看眼前热度。

沉着布局,中国的长线牌

中航工业这些年干的事都不显眼,却扎实。2024年歼-10C出口到巴基斯坦,引起外界高度关注。虽然数量不大,但技术含量高,是中国首次向盟友提供第四代主力机。与此同时,枭龙Block III 已升级新雷达、航电系统,并在海外进行实战巡航。这些都为未来更高端机型铺路。

在东南亚和中东,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制军机产生兴趣。原因很现实:俄制零件价格上涨、交付周期拉长,而中国的报价更稳定、售后响应更快。菲律宾、孟加拉、沙特等国都派军官参加过中方的航空展演或训练考察。中国的做法是先搭关系、后谈订单,这种节奏慢,却稳。

与俄罗斯不同,中国不打价格战。中航清楚,靠低价抢单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质量和服务。2025年初,几批由中航生产的教练机交付非洲客户,当地空军反馈“维护简单、适应性强”。这种口碑是最好的广告。

中航的短板在“故事讲得少”。俄罗斯喜欢把军机宣传成传奇,中国更强调实际效果。这让外界感觉“中航沉默”,实际上是低调做事。中国的外交节奏也讲究平衡,不会像俄罗斯那样在敏感时期高调签单。

在国际军售这张大棋盘上,俄罗斯靠老关系吃饭,中国靠新技术开局。谁更有未来,不在一两年,而在十年。就像造飞机一样,慢一点没关系,关键是稳、准、能飞得远。

当俄方的清单被媒体炒作成捷报时,中航的设计师还在风洞测试新一代机翼;当苏-35的订单在新闻标题里刷屏时,中国的发动机工厂在测试下一型涡扇的推力。声音小,不代表没进步。真正的实力,从来不会急着登场。

未来几年,随着歼-35、歼-20出口型等机型逐步成熟,中国的空军工业将在全球市场打开新的门。那时候,再回头看这次“俄机热”,也许只是一次短期反弹。

中航工业的对手不是俄罗斯,而是时间。俄罗斯靠存量生存,中国在积蓄增量。一个打声量,一个打深度。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