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品牌化”消费观兴起,是年轻人真的买不起品牌货,还是新潮流引领新态度?

“去品牌化”消费观的兴起,以及围绕它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但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年轻人穷到买不起品牌货”,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去品牌化”消费观的表现:"
"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 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真正好用、耐用、性价比高的产品,而不是仅仅因为品牌光环而购买。 "偏爱国货和平价替代:" 国产品牌在设计和品质上不断提升,逐渐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同时,各种平价替代品也涌现出来,满足了他们对高性价比的需求。 "注重个人体验和独特性:" 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品牌。 "关注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环保程度以及品牌的社会责任,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品牌。
"“去品牌化”消费观兴起的原因:"
1. "经济压力:" 随着生活成本的上升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减少,他们需要更加理性地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2. "消费观念的转变:" 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性化表达,他们不再认为品牌是衡量产品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实际效用和自身的真实需求。 3. "信息获取的便利:" 互联网

相关内容:

年轻人不看logo了,他们开始算账——不是算多少钱,是算值不值。

2024年,1688上学生搜“学生价”的次数涨了三倍,拼多多里六成多买货的是95后,闲鱼上每两个用户就有一个是00后。

他们不是没钱,是不想乱花钱。

国家统计局说,Z世代的储蓄率过了30%,比五年前高了整整一成多。

他们不是不消费,是消费得更清醒了。

一件标价299的瑜伽裤,他们能翻出同款工厂货,19块9包邮。

不是他们不懂品质,是他们知道,那背后280块是品牌广告、门店租金、明星代言,不是布料和针线。

他们跑去东莞、义乌的工厂门口拍视频,直播问老板:“这衣服你们出口卖欧盟,怎么在内销卖200?”工厂老板实话实说:“你们穿得懂,我们卖得也踏实。

”一个叫“代工厂探店”的短视频,B站播放量破了五亿。

没人再喊“国潮”,他们喊“同款同料”。

小红书里每天三万篇笔记,全是“我在义乌买了这条裤子,穿了半年没起球,拼多多上搜关键词就出来”。

这不是省钱,是重新定义“买得明白”。

国际大牌慌了,也搞“去logo”系列,衣服不印商标,价格还是比国产贵三倍。

结果呢?

市场接受度不到三成。

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大牌,是不想为一个看不见的符号多掏钱。

他们知道,一件衣服的命不在标签上,在车缝线有没有对齐,在拉链能不能顺滑,在洗十次之后会不会褪色。

有人在豆瓣小组发起“百元穿搭大赛”,十万人晒出自己用一百块穿出来的全身搭配,有从旧衣市场淘的羽绒服,有拆了旧毛衣改的围巾,有拼多多买的帆布鞋,没人觉得寒酸,反而觉得骄傲。

这种消费习惯的背后,不是穷,是情绪变了。

麦肯锡说,58%的年轻人愿意为“情绪疗愈”花钱。

他们买一包30块钱的茉莉花茶,不是为了口渴,是为了下班后泡一杯,看着热气冒起来,觉得这一天没那么难熬。

他们买29块的香薰蜡烛,不是为了照亮房间,是为了深夜看书时,闻着薰衣草味,能睡着。

他们去知乎看“怎么存到第一笔十万”,不是想暴富,是想控制住自己别被各种“你值得拥有”给骗了。

他们连买知识付费都改了主意。

七成九的人买过课程,但客单价降了四成。

他们不要“大师讲人生”,要的是“怎么用Excel做工资单”“怎么查医保报销流程”。

他们不迷信权威,只信能落地的东西。

一个在工厂打工的女工,学会了用手机录视频教人怎么挑裤子的针脚,粉丝涨到八万,她不拍炫富,拍的是流水线上的布头怎么剪才不浪费。

她说:“我不是网红,我只是怕别人花冤枉钱。

这种变化,不是年轻人突然变抠了,是他们终于明白,真正的体面不是穿什么牌子,是知道自己在干嘛。

他们用二手平台卖掉穿旧的卫衣,换成买菜的菜篮子。

他们拒绝“双十一熬夜抢”,改用比价软件盯着价格,等打折到最低才下单。

他们宁愿花两小时研究一款洗衣液成分,也不愿因为广告里明星笑得好看就冲动下单。

这种精明,不是消费降级,是消费觉醒。

他们用不交智商税的方式,抵抗着这个总是骗他们“你该过得更好”的社会。

他们不是不要好东西,是要自己选的好东西。

他们不想被包装成“消费者”,他们想做“生活主导者”。

你看现在,两千多家代工厂想自己做品牌,可只有不到两成能站住脚。

为什么?

因为他们还在学大牌的样子,搞高大上的包装、找网红带货、讲品牌故事。

可年轻人要的是透明——你从哪儿来,料是怎么来的,工人拿多少工资,售后能不能找到人。

他们不要神话,要真相。

有人担心,这种消费太理性,会不会把市场搞得没温度?

可你看看,因为年轻人买二手衣服,去年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了140万棵树。

因为不买快时尚,纺织厂的废料少了,空气好了。

年轻人省下的每一分钱,没花在奢侈品专柜,却花在了自己生活的根基上——更少的浪费,更多的掌控,更真实的满足。

清华的一位教授说,这是新一代在重新定义“体面”。

可我说,这哪是定义体面,这是在夺回话语权。

他们没说不要品牌,是品牌自己忘了他们是谁。

过去,商家觉得孩子不懂,骗他们“买它就是升级人生”。

现在孩子懂了,说:“你骗我钱,我骗你时间。

你见过哪个孩子,会为一件衣服多付两百块,就因为上面有个字母?

你见过哪个老人,会因为超市里一包三块的酱油,盯着配料表看十分钟?

现在,年轻人就干这事,不是他们偏执,是他们终于知道,生活不是买来的,是算出来的。

他们不听广告,他们听自己的手。

你敢不敢也试试,买一件东西前,先问一句:这钱花出去,是我想要的,还是别人想让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