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上海才发现,街头潮流风向标——满街“始祖鸟、萨洛蒙”引领高级百搭上档次风尚

确实,上海作为中国的时尚前沿城市,户外运动品牌的流行程度非常高。"始祖鸟"(Arc'teryx)和"萨洛蒙"(Salomon)作为全球知名的户外品牌,以其高品质、专业设计和出色的性能,在上海的时尚圈中备受青睐。
在上海的街头,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商务人士,都能看到有人在穿着这些品牌的服装和鞋子。这些品牌的产品不仅适合户外活动,也适合日常穿着,因此非常符合上海人追求时尚、注重品质的生活态度。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户外运动品牌专卖店和精品店,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选择。这些店铺不仅销售产品,还经常举办各种户外活动和体验课程,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户外运动文化。
总的来说,上海对户外运动品牌的喜爱和接受程度非常高,这也反映了上海人追求时尚、注重品质的生活态度。

相关内容:

上海南京西路早八点,西装革履的人潮里突然冒出一片“塑料纸”——始祖鸟AlphaSV冲锋衣,在10℃的秋风里猎猎作响。

没人觉得突兀,反而像暗号:穿的人彼此点头,仿佛在说“我懂”。

这不是跟风,是一场被数据坐实的“城市迁徙”:2023年Q2,亚玛芬大中华区再涨37%,萨洛蒙更猛,82%。

一句话,鸟和萨正在把上海“包场”。

为什么偏偏是它们?

答案藏在“专业”两个字。

把一件85克的NorvanWindshell揉成团,比iPhone还轻,却能挡掉3级风;萨洛蒙新鞋用3D打印中底,把越野跑的能量回弹做到70%,数据摆在眼前,再挑剔的工程师也闭嘴。

专业像一把钥匙,拧开了高净值人群的钱包:30-45岁、年收50万+的渗透率两年飙了15个百分点,达到23%。

他们不缺衣服,缺的是“信任感”——疫情后,65%的上海受访者说“性能真实”比“社交媒体曝光”更重要,logo再大,也打不过实验室报告。

但专业只是入场券,真正让鸟和萨出圈的,是“翻译”能力:把高山雪线翻译成写字楼空调线,把阿尔卑斯翻译成梧桐区。

于是出现一种新物种——“Tech-Couture”:硬壳外套配Theory西裤,脚上是WhiteMountaineering联名XT-6,冰川蓝与水泥灰对撞,低调到淹没在地铁里,又高调到让识货的人一眼锁定。9月上海芮欧首发那天,300人排队,二级市场价格直接翻两倍,比打新股还刺激。

故事还没完。

Z世代正加速入场,25-30岁占比两年冲到38%,他们买的不是冲锋衣,是“户外生活”四个字的小红书标签,使用量暴涨210%。

对年轻人来说,鸟和萨是“城市护照”——穿它去崇明徒步、去徐汇滨江露营,滤镜一加,点赞比晒猫还多。

品牌也顺势把“三明治穿法”写进推文:速干衣+轻羽绒+硬壳,10℃到20℃随意切换,像给城市装了中央空调,时髦得毫不费力。

看到甜头,本土玩家立刻跟进。

凯乐石推出“都市机能”,直接把始祖鸟剪裁复印一份;李宁1990拉上TOREAD做联名,想复制“国潮+户外”的化学反应。

更魔幻的是静安寺商圈冒出“户外买手店+”——买双鞋送手冲,看完冰川摄影展再顺手带一件限量软壳,retail变成“体验套餐”。

Pure健身房甚至开课教“怎么把冲锋衣穿出巴黎世家味”,一节课299元,爆满。

连卖房子的都蹭热点:社区配套“徒步路线”,样板房门口竖着萨洛蒙鞋模,仿佛不住进去就错过了整座阿尔卑斯。

颜色也在悄悄革命。

除了万年黑白,冰川蓝、苔原绿成了新贵,取自极地卫星照片,冷得克制,又足够让同事在电梯里多瞄一眼。

心理学说,低饱和色降低攻击感,暗示“我很稳”,正好击中后疫情时代“安全优先”的集体潜意识。

一句话,鸟和萨把“功能”做成了“情绪”,再把情绪卖成溢价。

往前看,始祖鸟×巴黎世家早秋联名已官宣,这是第一次有奢侈品牌向硬核户外低头,预示“高街+高海拔”即将合并成一条新赛道。

当冲锋衣开始出现在巴黎秀场,当越野鞋取代切尔西靴走进写字楼,上海街头的“塑料纸”就不再是衣服,而是一面旗:它宣告“会玩”与“会赚”终于握手言和——既能周末上雪山,也能周一敲代码;既懂防风系数,也懂股价曲线。

功能性审美,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通用语言。

所以,下一次你在地铁口被硬壳“闪”到,别急着吐槽“装”。

那件看似塑料的外套,其实是一张通行证:穿过人潮,穿过季节,穿过“我需要”与“我想要”的缝隙,把城市生活翻译成另一种可能——不再非要在“精致”与“野生”之间二选一,而是把两者缝进同一条拉链。

当拉链拉上的那一刻,上海的风、湿度、霓虹、野心,全部被收进一层85克的薄膜里,轻得毫无负担,又重得足以定义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