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丽,曾霸占中国女性鞋业半壁江山,揭秘退市背后的命运转折

百丽(Belle)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鞋市场巨头,其衰落乃至最终从香港联交所退市,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
1. "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份额被侵蚀:" "国内品牌崛起:" 百丽主要依靠线下实体店模式。在其发展高峰期及之后,以安踏、李宁、361°等为代表的国内运动休闲品牌迅速崛起,它们凭借更符合本土消费者需求的款式、更具性价比的价格以及强大的线上渠道(尤其是电商)能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年轻消费群体中。 "国际品牌竞争:" 其他国际鞋履品牌如新百伦(Nike)、阿迪达斯(Adidas)、Coach、UGG等也持续加码中国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选择和品牌形象。 "线上冲击:" 电商的蓬勃发展是最大变量之一。线上销售渠道成本相对较低、选择多样、价格透明,极大地冲击了百丽等依赖线下门店的商业模式。
2. "过度依赖线下实体店模式:" "高昂的门店成本:" 百丽长期依赖密集的线下门店网络,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这导致了高昂的租金、装修、人力和管理成本。 "租金压力巨大:" 随着商业地产价值的提升,门店租金水涨船高,

相关内容:

百丽创始人邓耀(左)和首席执行官盛百椒

邓耀、盛百椒在电商时代缺少了渠道创新力,最终被时代淘汰。百丽最终的命运是被私有化收购,而邓耀和盛百椒则黯然离场

一代“鞋王”百丽经历过绚烂的烟火,最终业绩却江河日下,以落寞收场。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绝大部分女性的鞋柜里起码都有过一双百丽鞋,百丽留下了她们的青春印记。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曾豪气地说,“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而现在这份豪情却只能成为追忆。

7月27日,百丽国际(1880.HK)正式宣布私有化后从香港证券交易所(下称“港交所”)退市。而在今年4月18日,百丽国际曾因为收购事项发布停牌公告。

此次百丽私有化的价格为6.3港元/股,公司总估值为531亿港元,较2007年其上市之初670亿港元的市值缩水20.7%,较2013年其1500亿港元的市值缩水64.6%。百丽创始人邓耀和首席执行官盛百椒出售了其持有的全部25.74%的股份,套现一百多亿离场。

百丽曾占据了中国女性鞋类市场半壁江山,为何沦落到退市的命运?从百丽品牌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看,百丽成也创新,败也创新。早年间,创始人邓耀的创新精神带领百丽成为了中国第一女鞋品牌;而进入电商时代,百丽跟不上市场急速变化的潮流趋势,固守线下传统渠道,业绩出现增长疲态乃至下滑是一定的,最终难免被人收购。

百丽创始人邓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最早到中国内地投资建厂房的香港商人之一。1992年,他又是最早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的香港商人之一。当时,百丽还只是一家资产200万港元的小厂,15年之后却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之后,百丽国际开始进行线下门店的疯狂扩张。2010年到2012年间,百丽门店每年净增量都在1500至2000家,高峰时期门店数量超过两万家。

但门店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显著增长,反而拖累业绩。

2013年,百丽的开店速度开始放缓,但并没有能够为业绩止血。2015年,百丽国际净利润出现上市九年来首次下滑,跌幅超过了38%,股价跌了将近一半。在2015至2016财年,百丽国际开始大量关闭线下门店,关店数量达到366家,从原来“两天开一家新店”变成了“两天关一家门店”。2016年,百丽国际关店速度加快,仅2016年6月至8月,百丽国际关闭了276家门店,平均每天约关闭三家门店。截至2016年末,百丽国际有13145家鞋类店铺,与高峰时20738家门店数量相比已减少了七千多家。

邓耀、盛百椒在电商时代缺少了渠道创新力,最终被时代淘汰。邓耀也曾试图做自己的电商平台,但更多是一种跟随策略,并没有比较大的雄心和抱负,它的侧重点仍然在线下渠道。而在盛百椒主导下,百丽也曾试图进行转型,包括调整定价,打破以往“高标价、低折扣”的策略,标更实在的价格,改变线下消费者等打折再消费的习惯;对线下鞋类店铺做减法,把过去部分亏损店铺清理存货的部分放到线上渠道来做。但最终收效甚微,至今年一季度,百丽营收较去年仅微增0.8%,几乎没有增长,而净利润则较去年大幅下滑20%。

此时的百丽已经错过了所有能起死回生的时点,命运女神也已不再垂青,其最终的命运是被私有化收购,而邓耀和盛百椒则黯然离场。

对于中国女性鞋类市场来说,一个时代终结了。

文 王燕青

编辑 孙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