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品牌(通常指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知名企业)近年来纷纷将目光投向县域市场,进行“抢滩登陆”,这背后有多重战略驱动因素:
1. "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Untapped Growth Potential):"
"人口基数大且年轻化:" 县域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且相对城市而言,年轻人口比例可能更高,是未来的消费主力。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随着城镇化进程、居民收入提高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商和快递)的完善,县域消费者的购买力显著增强,消费观念和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端化,不再局限于基础生活品。
"市场渗透率相对较低:" 相较于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许多大品牌在县域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渗透率还较低,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白和发展空间。
2. "规避城市竞争红海 (Avoiding Urban Red Sea):"
"竞争白热化:" 一二线城市是各大品牌的主战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严重,价格战、营销战不断,利润空间被压缩。
"获客成本高昂:" 在成熟市场,获取新用户的成本(CAC)非常高昂。
"渠道冲突:" 全国性品牌与地方性品牌的渠道冲突,或者线上线下渠道的平衡问题,在密集的城市市场更为复杂。
"县域市场
相关内容: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强县的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消费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随着县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多大品牌的产品供给能力也得到全面升级。
从消费端来看,目前我国GDP“千亿县”总数已经超过60个。今年前三季度,包括镇区和乡村的县乡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8.8%,足见县乡市场已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县城居民对品质化、新体验的需求在显著增长,从火爆的山姆代购到山姆会员店,反映出县域消费扩容提质的内在动力。
从供给端来看,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供应链提供了基础保障。例如,集采集配、统仓统配等模式的优化,让大品牌布局县域市场的成本大幅降低。“千集万店”改造持续推进,县域商业配套更加健全,也为大品牌的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消费补贴、首店经济奖励等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也为品牌开辟新赛场增添了动力。
不管是往城里走还是往县里去,不停更新的商业动态本就体现出消费市场的活力和企业的能动性。对于市场变化,企业最敏感,不少品牌都在计划下沉。要看到的是,品牌布局的背后不乏风险、挑战。比如,品牌适配的难题,大品牌下沉如何维持一贯的品牌形象等,这需要在定位上重新校准平衡点。一些实际经营痛点也不容忽视,例如高端酒店下沉,可能面临客流量和消费场景的缩减,以及本土品牌和“平替”产品的价格挑战等。
这些挑战对企业的柔性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精准把握不同市场的消费脉搏。一方面,企业需深入了解新市场,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来调整产品规格与定价,抑或是将品牌理念与地方禀赋结合,推出区域特色服务、限定产品。另一方面,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形成独特的品牌亮点,避免与本土企业形成恶性竞争和内卷。此外,也应加强与当地产业的合作联动,这既有助于利用当地的产业配套做好保障供应,也有利于带动当地产业打开新的发展路径。
大品牌布局县域市场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下沉,更是一整套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审美标准的传递与融合。当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便捷享受商业服务,当消费打破城市规模和区域差异的壁垒,真正从“分级”走向“可及”,市场活力和民生温度将更加充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曾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