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导内容创作时代,品牌灵魂何在?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思考的问题。当AI接管内容生产,品牌还能剩下多少“灵魂”,答案并非简单的“多”或“少”,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灵魂”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品牌“灵魂”的含义。品牌灵魂通常指品牌最核心、最独特的价值主张,是品牌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个性、精神、情感连接和长期承诺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口号或视觉标识,更是品牌故事的内核,是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深度情感联系的基石。
"AI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
AI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例如:
"自动化内容生成:" 生成文章、社交媒体帖子、广告文案等。 "个性化内容推荐:" 根据用户数据推荐相关内容。 "内容优化:" 分析内容效果,并进行优化。 "虚拟内容创作者:" 生成虚拟人物、虚拟偶像等进行内容创作。
"AI接管内容生产对品牌灵魂的影响:"
"潜在的负面影响:"
"同质化风险:" AI生成的内容可能缺乏独特性和创造力,导致品牌之间的内容趋同,难以形成差异化,从而削弱品牌的独特性和灵魂。 "情感缺失:" AI目前难以完全理解和表达人类的情感,生成的内容可能过于理性、缺乏温度,无法与消费者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价值观模糊:" 如果

相关内容:

在 AIGC 席卷下,这种温度正悄然流失:AI 生成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标题永远是 “99% 的人不知道”,情绪永远是 “震惊破防”,却精致得套路、生动得雷同,成了 “丰饶的荒漠化”,信息过载,灵魂缺席。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刷了一整晚的种草视频,画面精美、节奏精准、话术标准,BGM卡点如教科书般完美——可看完之后,心里却空落落的。它们太“对”了,对到像同一个模板复制出来的。而真正让你心动下单的,往往是某个博主在镜头前手忙脚乱地演示产品,笑着说:“哎呀我又搞砸了。”

那一刻,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广告,而是一个真实的人。

这就是“活人感”——一种能被感知的情感、立场、共情力与独特人格。它让品牌不再只是功能的提供者,而是成为用户生活中的精神伙伴。人们因喜欢而认可,因认可而信赖。

但在AIGC席卷而来的今天,这种“活人感”正悄然流失。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信息生态:一条条图文并茂的笔记、一段段声情并茂的短视频、一篇篇逻辑严谨的行业报告……内容从未如此丰富,却也从未如此“冰冷”。

它们精致却套路,生动却雷同。标题永远是“99%的人不知道”“看完我惊呆了”,情绪永远是“震惊”“泪目”“破防”,立场永远安全无害、四平八稳。

这不是内容的胜利,而是一场丰饶的荒漠化——信息过载,但灵魂缺席。

当所有品牌都在用AI生成“最优解”:最吸引眼球的标题、最符合算法的节奏、最稳妥的表达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品牌失去了棱角,也失去了温度。它们不再是鲜活的个体,而沦为面目模糊的符号。

用户被海量信息包围,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我能轻易查到产品的参数、价格、测评,却找不到一个愿意倾听我焦虑、理解我挣扎、回应我期待的品牌“人”。

营销投入巨大,声量喧嚣,却无法在用户心中留下一丝温度。

这不是连接,这是无效内卷。

当然,“活人感”不是简单地给品牌加个头像、起个昵称、说几句网络用语。

它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聚焦用户真实的需求、情感与精神追求。

比如,一位年轻妈妈购买婴儿奶粉,她需要的不仅是成分安全、营养达标,更是育儿过程中的安心感与陪伴感。她可能深夜刷手机,焦虑地对比不同品牌,不是为了“最优选择”,而是想确认:“这个品牌,真的懂我吗?它会不会像我一样在乎孩子的每一声啼哭?”

只有深入这样的场景,倾听、共情、理解,品牌才能关键问题:

我们是要传递专业权威?还是提供情感支持?

是要激发探索欲?还是守护成长的平凡时刻?

洞察越深,表达越真,“活人感”才不会是表演,而是自然流露。

我们不必恐惧AI,但必须警惕“技术至上”的误区。

未来的品牌营销,不是人与AI的对抗,而是以人为本,AI赋能的新型协作。

AI的价值,在于解放人力,让我们从重复、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去专注那些真正需要“人性”的环节:

AI可以分析数据:发现“85%的新手妈妈在凌晨1-3点浏览育儿内容”;

但只有人能读懂数据背后的情绪:那是焦虑、孤独、自我怀疑的深夜时刻。

AI可以生成10个短视频脚本,涵盖不同风格与节奏;

但只有人能决定创意方向:比如,不用专家口播,而用两位妈妈的真实对话,展现彼此支持的温暖。

AI可以批量生成节日海报,但只有人能判断:这张图有没有“人味儿”?它是在讨好算法,还是在回应人心?

关键在于——谁掌握主导权?

当AI成为执行工具,而人掌控情感、价值观与创意核心,效率与温度才能真正平衡。

使用AI,不等于放弃“活人感”。

输入入有温度的指令(Prompt):不要只说“写一篇母婴产品推广文案”,而是:“以一位经历过育儿焦虑的妈妈口吻,写一封温暖、真诚的信,告诉新手妈妈:你不是一个人。”

必须进行人工二次创作:AI输出是“初稿”,不能是“终稿”。营销人要注入品牌的语气、个性与情感,删掉套路,留下真实。

敢于展现“不完美的真实”:AI倾向于生成“安全无害”的内容,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品牌的独特立场与人性化瑕疵。比如,承认“这款产品不适合所有人”;比如,在翻车后真诚道歉而非危机话术;比如,为某个小众群体发声,哪怕会失去部分用户。品牌不必讨好所有人,但要让同频的人,一眼就能认出你。

未来的品牌,不应只是内容的制造机器,而应成为人性体验的设计者。

  • 内容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对话:鼓励用户分享真实故事,让他们的声音成为品牌的一部分;
  • 营销不再是流量争夺,而是情感共振:让用户觉得“这个品牌,像我”“它懂我”;
  • 品牌人格不再是包装,而是稳定的价值表达:在争议中坚持立场,在变化中保持真诚。

真正的“活人感”,是让用户忘记你在营销。

结语:

AI能写出一万条广告,但写不出一条让你眼眶发热的朋友圈。

算法知道你喜欢什么,但只有人才知道你为什么喜欢。

当AI接管了“说什么”和“怎么说”,人类更应守住“为何说”和“为谁说”。

未来的品牌,不属于最会生成内容的机器,而属于最懂人心的品牌。

让我们不再追求“完美内容”,而去创造“有心跳的内容”——

在那里,每一条文案都有呼吸,每一次互动都有温度,

真正的营销,从不需要被“看见”,只需要被“感受到”。

撰文:陈壕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品牌市场相对论】,微信公众号:【品牌市场相对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