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代言大窑汽水引热议,国产品牌变外资?美国KKR85亿控股背后真相揭晓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需要区分几个层面来看:
1. "品牌历史与归属:" 大窑汽水(Dayao Soda)品牌本身"起源于中国",由北京大窑饮料公司创立。从品牌历史、工厂所在地(中国北京)以及创始人的角度来看,它毫无疑问是一个"中国品牌"。
2. "股权结构变化与外资控股:" 正如你提到的,美国私募股权公司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确实在2023年初宣布,已经完成了对大窑饮料公司的收购,斥资约85亿元人民币(约12亿美元),获得了大窑饮料的控股权。 这意味着,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角度来看,大窑饮料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已经转移到了KKR手中。KKR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性投资公司。
3. "“国产”概念的模糊性:" “国产”这个词通常指"产品在中国生产",或者品牌"主要归属于中国公司"。 然而,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品牌是否“国产”有时也会受到其最终控制权归属的影响。当一家关键的外国投资机构获得了控股权,很多人会开始质疑这个品牌的“中国本土”属性。
"总结:"
"从品牌历史和制造地来看,大窑汽水无疑是一个起源于中国的品牌。" "从股权控制

相关内容:

☞文|北冥有娱

☞编辑|北冥有娱

烧烤摊上那瓶看似豪气冲天的“战狼汽水”,早已悄悄改换了洋门庭。“大汽水,喝大窑!”这句由吴京代言的广告语曾响彻大江南北,印在橙色瓶身上的硬汉形象,让大窑汽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狼汽水”。如今,这款在烧烤摊、火锅店随处可见的国产汽水,却悄然换了“洋主人”。2025年7月,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则公示显示,美国私募巨头KKR将收购大窑85%的股权。这意味着,从内蒙古走出的国民汽水品牌,控股权已落入华尔街资本手中。

另辟蹊径:餐饮渠道杀出的黑马

大窑的故事始于内蒙古。其前身是始建于1983年的呼和浩特市八一饮料厂,品牌实控人王庆东早年从事酒类生意,敏锐地发现了餐饮渠道的商机。

在烧烤摊、大排档等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中,酒几乎是必备品,却总有人因开车、吃药等原因不能喝酒。

王庆东洞察到这一需求,2006年收购八一饮料厂,并将公司更名为大窑食品厂。

他避开与“两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商超渠道的正面竞争,选择从餐饮渠道切入市场。

大窑推出了520毫升的玻璃瓶装汽水,容量接近啤酒瓶,满足消费者在餐饮场景下的畅饮需求。

“喝酒不开车,开车喝大窑”的广告语,直击中年男性在酒桌上的痛点。

为攻克餐饮渠道,大窑设计了一套有效的利润分配机制。

据报道,一瓶大窑的经销商利润率能达到20%以上,相比一些竞争品牌高出5-10个百分点。对餐饮老板来说,售卖大窑的毛利比可乐高出不少,自然乐意推荐。

高速扩张:从区域品牌到全国性玩家

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后,2014年王庆东提出全国化品牌运营战略,大窑开始走出内蒙古,向全国市场迈进。

2021年起,大窑开启品牌升级之路。

公司与知名营销策划公司华与华合作,提出“大汽水,喝大窑”的品牌口号,强化消费者对“大汽水”品类的认知。

2022年,大窑进一步签约演员吴京为品牌代言人,并在央视大规模投放广告,同时覆盖全国多地的高铁站、机场、电梯等场景。

一波品牌营销攻势后,大窑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大窑在全国多地投资建厂。

至2023年,大窑已在全国拥有10个生产基地,实现了更广区域的产能覆盖和物流配送。

一系列组合拳之下,大窑业绩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大窑销售额达32亿元,到2023年仍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超50%。大窑年销售额已是老牌汽水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

资本博弈:从拒绝外资到85%股权出售

颇具戏剧性的是,王庆东曾在2019年明确表示:“很多人找我谈收购、合资,包括外资,我都拒绝了……大窑不会走这条路。”

2023年底,当市场传出“大窑或被可口可乐收购”的消息时,大窑对外坚决否认,称“作为一家纯民营企业,大窑从未计划,也不可能被外资品牌收购或控股”。

然而,短短几年间,王庆东对资本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2025年6月,市场传出KKR拟收购一家中国饮料公司85%股权的消息,猜测对象正是大窑。对此,大窑方面的回应变为模糊的“不予置评”。

7月,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公示显示,KKR公司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股权案已获无条件批准。

而远景国际的董事名为“WANG, QINGDONG”,与大窑创始人王庆东的拼音拼写相同。

一纸公示,证实了市场传闻——王庆东已将大窑85%的股权出售给KKR。

现实困境:全国化与竞争下的资金渴求

从“绝不卖外资”到“不予置评”,大窑态度转变的背后,是中国饮料市场的现实困境。

尽管大窑业绩增长迅速,但其市场主要集中在北方。

据行业估算,2024年大窑在南方市场的营收占比仅为15%,远低于北方市场的70%。全国化扩张,尤其是南下战略,面临巨大挑战。

同时,大窑依赖的餐饮渠道,正成为竞争对手重点“围剿”的方向。

东鹏特饮、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品牌纷纷加大餐饮渠道投入,推出针对性政策。

竞争日趋激烈,大窑亟需资金支持。

此前,大窑曾尝试冲击IPO。2025年1月,市场传出大窑筹备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的消息。

但在注册制下,A股对拟上市企业的盈利持续性和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大窑的上市之路并不轻松。

相比之下,KKR的收购提议,为大窑提供了另一条资本路径。

KKR是全球领先的私募股权机构,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管理资产达6640亿美元。在中国消费领域,KKR曾投资海尔、字节跳动、中粮家佳康等企业。

未来走向:资本加持下的机遇与挑战

收购完成后,大窑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从KKR的角度看,这笔交易符合其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布局逻辑。

一位KKR投资人曾分享他们的投资理念:“跟着中国‘产业发展阶段’去投资”。

对中国饮料市场而言,“两乐”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95%。

这意味着本土品牌仍有发展空间,而大窑通过差异化定位积累的渠道壁垒,成为了资本眼中的稀缺资产。

对大窑而言,KKR的入主,可能带来三方面的改变:

一是全国化与国际化拓展。KKR的全球资源网络,可能帮助大窑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品牌升级。

二是供应链优化。KKR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的经验,可能帮助大窑提升运营效率。以海尔为例,KKR曾帮助其建立新的采购体系,节省约16亿元的采购成本。

三是品牌年轻化。面对健康化、年轻化的消费趋势,大窑需摆脱“中年男人专属”的标签,吸引更年轻的消费群体。

然而,85%的控股比例,意味着KKR将对大窑拥有绝对控制权。

资本追求回报的天性与品牌长期发展如何平衡,将成为大窑面临的核心挑战。

大窑饮料创始人王庆东曾坚定表示“很多人找我谈收购、合资,包括外资,我都拒绝了……大窑不会走这条路。”

然而,2025年7月的一纸公示显示,他已将大窑85%的股权卖给美国KKR。

交易完成后,大窑将从“国民汽水”变身外资控制品牌。

那个曾在广告中高举大窑、代表国货自信的吴京,以及数亿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捧起的“国产情怀”,此刻在资本面前显得如此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