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寒潮下服装品牌争相抱着童装取暖 中高端儿童服装走俏”生动地描绘了当前市场的一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1. "核心现象:" 寒潮(指急剧下降的气温)导致消费者对保暖服装的需求激增。
2. "市场反应:" 各大服装品牌(包括成人品牌和童装品牌)都将童装作为重要的销售增长点,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这被形象地称为“抱着童装取暖”。
3. "具体表现:" 市场数据显示,中高端定位的儿童服装(通常意味着更好的面料、设计、品质和品牌价值)销量显著提升,非常受欢迎(“走俏”)。
"背后的原因可能包括:"
"消费升级:" 家长在童装上的投入意愿增强,更愿意为孩子的舒适、健康和形象支付更高的价格。
"品质追求:" 寒潮天气下,家长们对儿童服装的保暖性、透气性、安全性等要求更高,中高端产品更能满足这些需求。
"品牌效应:" 中高端童装品牌通常拥有更好的设计、更完善的服务和更强的品牌认知度,吸引追求品质和品味的家长。
"市场策略:" 品牌商通过推出符合寒潮需求的系列产品、利用促销活动等方式,刺激中高端童装的销售。
相关内容:
在服装业遭遇寒潮的背景下,童装被称为行业内最后一块蛋糕。去年童装已取代快消品,一跃成为零售商目前销售额最大的品类,销售规模达到1400亿元。为此,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把目光瞄向了童装行业,其中不乏国际大牌、本土品牌以及风头正旺的轻奢侈品牌。
一线大牌看上了童装市场 中高端儿童服装走俏
近年来,Gucci、Dior、Armani Junior、Kenzo等国际一线大牌童装,纷纷在中国内地城市的购物中心跑马圈地,而本土女装品牌江南布衣、OTTCOCOON也把目光瞄向了童装,在国内开设童装专柜。
虽然这些中高端童装的价格相对较高,但80后父母似乎很愿意为其买账。事实上,中国童装市场种类繁多,其中低端的市场份额最大,但中高端及高端的市场增长速度高于低端。据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08年至2012年间,中高端市场零售销售额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预期2012年至2017年将继续以30%的速度继续增长。
在种种市场推动因素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于童装产业。奢侈品集团Burberry宣布将其童装品牌收回自营,显示出对童装市场的高度重视。轻奢侈品牌Kate Space也将在今年推出童装产品。据悉,中国高端婴童装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
单独二孩政策惠及童装业
“家门口新开的购物中心里,男女装品牌寥寥,而儿童业态却占了两层。”小白领张旭说,“跟儿童沾边的产业在购物中心里越来越常见了。”
如张旭所说,不仅是儿童服装,包括体验式的儿童业态在内的整个儿童产业,已经成为了各大购物中心的“客流发动机”。
“未来几年,儿童产业一定会呈现井喷式增长。”神采飞扬投资机构策划总监周先生表示,“看好儿童产业,是我们商家和商场一致的共识,也是为达成共赢的局面。”
有关数据显示,预计我国每年将可能增加200万新生儿,这将为我国儿童产业打造一片新蓝海。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家庭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对于童装的消费能力亦不断增强。据统计,童装的人均年消费由2008年的350元上升至2012年的740元,年增长率高达20%。相关人士预测,到2017年,童装的人均年度开支将上升至近1700元。
同时,80、90后进入了婚育高峰期,这些年轻父母对产品的质量、时尚的设计甚至品牌象征有着殷实需求,而不再纠结价钱的高低。
“一方面是市场逐渐成熟,80后、90后父母的心理、心智也包括经济方面的提升,对审美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一块市场的空缺。” Mitti品牌经理说。与杭州本土女装品牌OTT隶属于同一家公司的Mitti,同样定位中高端消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