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聚焦,中国香水品牌崛起,迈向全球舞台

是的,根据多家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国香水品牌确实正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本土品牌的崛起以及消费者对本土产品认同感的提升。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概括了美媒对此的报道要点:
1. "市场增长与潜力:" 报道指出,中国高端香水市场正在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扩大。其庞大的国内消费群体和日益增长的购买力是主要驱动力。 2. "本土品牌崛起:" 过去,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在,像"调香师李先生 (Mr. Li Perfume)"、"阿蒂仙之香 (Atelier Cologne) 在中国的许可生产/销售"、以及一些新兴本土品牌(如"Maison Francis Kurkdjian 的中国分部 MK Lab"、"甄馥香氛 (Zenfull)" 等)开始获得更多关注,甚至在一些细分市场与国际品牌竞争。 3. "产品质量提升:" 美媒注意到,许多中国香水品牌在产品研发、原料选择和调香工艺上投入增加,力求提升产品质量和独特性,以摆脱“廉价”的刻板印象。 4. "品牌策略:" 为了走向世界,这些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发力,也开始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如天猫国际、京东国际)、国际社交媒体营销、以及开设海外实体店等方式,尝试进入美国、欧洲

相关内容:

近收到朋友送的一瓶国产香水,喷出来不是常见的花果甜香,倒像是小时候夏天傍晚,外婆家院子里刚浇过水的竹子味,混着点青梅的酸。突然发现,现在的中国香水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不再抄西方的套路,开始玩自己的文化,但想让全世界都懂这股子“中国味”,好像又有点难。

有个叫“青瓦巷”的牌子最近在朋友圈挺火。他们家最出圈的是“雨打芭蕉”,说白了就是把江南梅雨季的味道装瓶。前调是刚下雨时泥土的腥气,中调是芭蕉叶被打湿后的清苦,后调带点墙根湿苔藓的凉。我问过买它的同事,她说喷上就想起小学时在奶奶家廊下躲雨,趴在栏杆上看雨珠滚过芭蕉叶,闻着空气里湿湿的味道发呆。其实她买的哪里是香水啊,是刻在骨子里的江南记忆,一闻到就觉得“这就是我的根”。

再说说“漠上花”,他们做的是西北的味道,比如“胡杨秋阳”。香调里有沙枣花的甜,晒干胡杨叶的涩,尾调是沙漠阳光晒过的沙子味。老家在宁夏的朋友说,喷上就想起秋天回村,站在胡杨林里,金黄的叶子晃得眼睛亮,风里飘着沙枣的香。但上次他们去柏林参展,老外试了只说“特别”,却没人懂胡杨那种“活三千年不死”的劲。要是跟老外解释“这是我们西北人心里的念想”,他们又觉得太玄乎,听不懂。

其实这些牌子的难题,就是现在中国香水走出去的通病。你想守着自己的文化,这没错,但怎么把“雨打芭蕉”的意境、“胡杨秋阳”的内核,变成老外能共情的东西?总不能每次都拉着人家讲半天中国故事吧?说白了,得找共通的情绪点——比如“雨打芭蕉”的宁静,“胡杨秋阳”的温暖,这些是不分国界的。但要是把这些情绪和自己的文化根脉绑在一起,又不让人觉得晦涩,这活儿真不好干。

说到底,中国香水现在的路,就是在“做自己”和“让别人懂”之间找平衡。你不能丢了自己的特色,不然跟西方那些牌子没区别;但也不能只顾自己爽,不管别人接不接受。要是能把藏在香味里的文化情绪,换成大家都能get到的感觉,说不定就能走得更远。毕竟,好的味道和情绪,从来都是不分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