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回顾一下本田City这款车型如何从诞生到走向世界,成为一款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小型车。
"专供走向世界:本田City历史回顾"
本田City(本田思域在部分市场的昵称)自1981年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辉煌历程。它不仅仅是一款在日本本土取得巨大成功的车型,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本田汽车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棋子。其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1. 诞生与日本本土的成功 (1981-1980年代末)"
"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汽车工业面临石油危机和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同时,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用车需求激增,消费者需要更小、更省油、更符合城市生活的车型。
"诞生:" 1981年,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Honda)推出了其首款纯血小型轿车——本田City(当时在日本市场名为“ビザ / Biza”)。这款车型的设计理念就是“为城市而生”,强调紧凑的尺寸、出色的燃油经济性、可靠耐用以及灵活的操控性。
"特点:"
"前置前驱布局:" 这是当时小型车的一个先进配置,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利用和操控性。
"CVT变速箱(部分车型):" 早期采用了本田独特的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无级
相关内容:
因为与飞度(Fit)使用了相同平台开发,City在大部分人眼中也有着飞度三厢版的既有印象。而这款经济小车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关于City这个名字:
早在1981年本田首次采用了City这一名称推出了一款小型车。这款风靡80年代的小车与我们熟悉的City有着极为微妙的关系。

当年的City经历了多年的演变,最终成为了今天的飞度(Fit)。至于现在的City,除去和飞度一脉相承的血缘以外,它真的和当年那款尺寸极小且性能不俗的City没太大联系。
第一代City:Civic换个标
为了抢占市场,本田早在1996年便拿出了东南亚专供车型City,尽管有着和老前辈一样的名字,但此时的它们可以说除了那个本田标以外真的没多少联系。

那个时候还没有第一代Fit,正统的City也被本田另一款车型Logo代替。而这台专供东南亚的City又是怎么回事?或许你从其身上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这台所谓的City,是基于第六代Civic的平台打造而成的。


虽说基于6代Civic打造,但一些外观细节以及车身尺寸均经过大幅修改。此外本田也在为节省成本而不遗余力,一个最好的例子便是,多达70%的部件都是made in Thailand。此外虽然新车同样有多种配置级别,但也和Civic有一定的不同,例如装备于VTi车型上的D15B VTEC发动机之输出也没有Civic上的高。
首批City在本田于泰国全新建造的工厂生产,随后其生产线更是遍布整个东南亚地区。与当年的同级车型比较,City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6%,可谓大获成功。
第二代City:步入正轨
于2002年正式登场的第二代车型不再基于Civic打造,而是采用了一年前发布的初代飞度(Fit)之平台打造而成。中置油箱带来的平坦地台等优点也得以继承。

除了车身高度以及轴距维持不变以外,第二代City相较飞度尺寸方面有了颇为明显的增长。外观方面仍然有着飞度的影子。即便是现在看来,其尾箱的造型仍然缺乏美感。动力方面,其采用了D系列发动机的后继,L系列发动机,部分车型更是配备I-DSI智能双火花塞顺序式点火技术。


与初代车型不同的是,第二代是一款国际战略车型,除去东南亚以外,City也被当年的广州本田引进生产,并以Fit之名销售,其时间甚至比两厢版要早。改款后正式更名为City(思迪),之后更是以自主品牌理念S1之名活跃于中国市场。

Fit Aria前期型

Fit Aria后期型
第二代City也反销至日本,以Fit Aria之名销售,一直卖到了2009年。与东南亚市场版本不同的是,日版提供四驱车型。根据面向市场的不同City在配置也有着差异,除了日版拥有四驱车型以外,在印度市场,从飞度继承过来的魔术座椅因为成本以及安装LPG燃料罐等原因而被废除。

改款后命名为City ZX
到2008年,City的累计销量达到100万台,而这台在7个国家生产,并在共计39个国家销售的小车也成为了本田的核心车型。
如果你想看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啊车官方微信。
微信号:aite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