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喻非常犀利,也引人深思。将品牌调性比作“私域里的一瓶毒药”,暗示着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关系。我认为追求这样的调性,可能基于以下几个核心理念和原因:
1. "深度连接与极致掌控 (Deep Connection & Ultimate Control):"
"“私域”" 代表的是品牌可以高度掌控的场域,是与用户建立直接、深度连接的阵地(如社群、会员体系、APP等)。
"“毒药”" 则暗示这种连接或品牌传递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甚至可能带有某种成瘾性或不可抗拒性,让用户深度依赖、高度忠诚,难以离开。
"追求点:" 品牌希望在这种可控的环境中,建立用户的高度依赖和绝对忠诚度,形成“护城河”,将用户牢牢锁在自己的体系内。
2. "打破常规与制造稀缺 (Breaking Norms & Creating Scarcity):"
传统的品牌沟通往往是“良药”,旨在解决问题、提供价值。而“毒药”则完全相反,它可能带来危险、成瘾或强烈的情感冲击。
"追求点:" 品牌可能厌倦了同质化的营销,希望通过这种极端、反常规的调性来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和讨论度,形成独特的品牌印记。这种“毒药”可能
相关内容:
在公域,品牌调性是差异化的护城河;但在私域,它可能是转化率的绊脚石。本文深度剖析品牌调性在私域运营中的“毒性机制”,揭示那些看似高贵的品牌坚持,如何在用户触点、内容策略与成交路径中悄然制造断层。真正的私域高手,懂得在调性与效率之间做减法。

在公域,品牌调性是差异化的护城河;但在私域,它可能是转化率的绊脚石。本文深度剖析品牌调性在私域运营中的“毒性机制”,揭示那些看似高贵的品牌坚持,如何在用户触点、内容策略与成交路径中悄然制造断层。真正的私域高手,懂得在调性与效率之间做减法。
品牌做私域,先放下身段,才能走进用户心里
一个烈酒品牌负责人,找到沟通私域与会员运营的问题,他现在碰到一个让他头大的问题:”我们投了不少钱做私域,找了专业代运营团队,设计了精美海报素材,可群里依然没人说话,朋友圈也没多少人点赞。”
我看了他们的社群和朋友圈内容,发现全是清一色的品牌广告和促销信息,就像无人值守的广告牌。
试问这样的内容,怎么可能有温度有能量?又怎能赢得用户的关注和互动?
如果你说只要销量不要互动,那没有这些过程指标,怎么能要到你想要的结果指标呢?
当我建议他们从微信头像、朋友圈到社群内容都调整得更具”活人感”,提升内容可读性时,得到的回复让我无言以对:”现在朋友圈和社群都没人看,按你说的改了内容,失去了品牌调性,增加可读性又有什么用呢?”
说实在我有点被气到,但也反映很多品牌在做私域时,带着固有的傲慢与偏见,这是私域里的最大毒药。
01 品牌私域的傲慢:高高在上失去人味
最近遇到的一些项目和事情,确实让我越发感受这问题的严重性,品牌私域存在的种种执拗,正是长期渠道营销思维所带来的局限性,以“人为中心”的口号,最后也只是跃然纸上的正确理论,这不是我想看到的。
不少品牌在私域运营中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慢。
他们过度注重所谓的品牌调性,每条内容都要精雕细琢,结果失去了真实感;他们坚持单向传递品牌信息,却不愿与用户平等对话;他们把用户视为转化对象,而非有血有肉的个体。
有趣的是,在私域项目立项时,提案书上都会写着”建立品牌和用户更有温度的关系”,但实际执行中,私域却变成了另一个广告渠道,延续着传统营销的渠道思维模式。
结果就是,精心打造的私域内容沦为广告推送的渠道,而忽略了微信私域的本质:它是活在用户好友列表里,与用户的亲朋好友并列的存在。
比如,给这位伙伴辅导品牌朋友圈文案,语言很优美,用词很有内涵,用在很多广告大片、户外广告可能是合适的,但如果把内容放在朋友圈场景但会显得格格不入,就像一条生硬的广告出现在我们的社交圈内。

朋友圈作为和用户平等沟通的场域,想要吸引用户投递注意力,甚至被吸引进而找你私聊,那一定不是生硬造作的文案和电商模特广告图。
私域本质上是个特殊的场域,和其他所有的场域都不一样,如果还想照搬其他渠道的营销素材和文案,大概率是行不通的,觉得这样的硬广内容在私域内容场景里就能吸引用户的想法更是一种“我要我觉得”的想法。
品牌很容易被自己在其他场域里的光环所蒙蔽,认为用户会自然被吸引,微信里跟用户对话应该保持广告文案里的姿态。
但不知道的是,在私域这个亲密场域里,用户渴望的是真实的关系,而非冰冷的品牌信息。
02 品牌私域 vs IP私域:为何后者更易拿结果?
大多数品牌没有顶级品牌的影响力,却在私域里端着架子,结果就是没有人设、没有温度,自然难以促成交易。
老祖宗早已给我们透露了干私域的智慧:我敬你一尺,你敬我一丈。
私域成交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真诚的帮助终会获得回报。
为什么个体IP型私域往往比品牌型私域更容易影响用户?
在身边有个粉丝朋友的案例很有启发,她是位甜品店老板娘通过3元烤肠引流,将几百人引入私域。
这些用户大多是同龄女性,半年内通过经营信任关系,在大健康和美妆领域实现了40多万元的销售额,远超她卖几年烤肠蛋糕的收入。
真人个体私域更容易成功,是因为天然具备人设属性,即有效关系,而非无效的私域渠道营销。

用户添加个人微信时,默认对方是人,而不是有距离感的品牌。这种认知差异决定了后续互动的效果,私域里的成交是”人找人找货”,不是算法下的”货找人”。
03 傲慢之下,对私域理解片面与误判
很多品牌对私域始终存在理解上的偏见。
有的认为私域就是微商,低人一等;有的认为私域就是群发广告;还有的认为私域必须立即带来销量,忽略了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曾经遇到一位白酒品牌经销商,他希望通过帮助烟酒店做私域来打入周边社区。这个想法很好,但不太现实:单个烟酒店缺乏品牌力,想通过品牌影响力渗透社区几乎不可能。
更可行的策略我认为是,先依靠店主人设和社交关系建立信任,再通过团购券引流,最后通过店主私域IP来承接和转化,这是符合实际的低成本策略。
只把私域当成出货渠道,那么永远跳不出低端价格竞争,那么你做的私域在用户印象中永远只会被贴上低价清仓的标签,伤害的是全渠道的经营。
偏见让我们无法看清真相,如果以为建立门店社群就会有用户主动上门,那是对私域本质的误解。
私域的重点不是建销售渠道,而是培养关系之后的价值交换。
04 打破傲慢与偏见:走向运营平衡
要打破私域中的傲慢,首先需要完成从”品牌”到”人”的转变。
私域运营的核心在于全域经营,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单纯的买卖关系,升级为更深层的信任关系。
新锐品牌需要通过树立品牌形象、积累人群资产、提升用户价值,来构建这种信任关系。
同时,要克服对私域的偏见,重新理解其本质。
视而不见我能理解为意识不到位,但见而不改那是最大的问题。
私域运营不是简单的流量转化游戏,而是长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这一套成熟的私域体系需要清晰的定位、完善的转化链路设计、会员分层经营,以及最关键的执行能力。
私域成功的标准不应该是单次转化的ROI,而是考察私域用户持续的单粉产值,考察私域对全域经营带来的流量复用帮助。
正如一些优秀品牌,如Lululenmon所实践,私域运营可以提高用户客单价和复购率,通过会员社区引导用户参与共创,以品牌认同和情感连接为落脚点。

最好的私域运营,能够在品牌专业性和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放下傲慢,以真实的个性与用户交流,私域就会真正活起来。
私域不是万能解药,更不是低级销售渠道,而是一个与用户在对等价值交换中获取长期收益的空间。
接下来的私域运营,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打折活动,而是更多利他输出;不是设计精美的海报,而是真实互动和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呈现。
身段放下之处,私域方始生长。
作者:晓峰的运营增长;公众号:知晓运营思维
本文由作者@晓峰的运营增长 原创/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