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织梦,芯片织入羊毛衫,专利赋能榆阳乡村振兴金南瓜新篇章

“芯片织入羊毛衫”,这个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榆林市(榆阳)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通过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结出累累硕果的生动场景。这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是榆阳解码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生动缩影和成功实践。
"解读“芯片织入羊毛衫”:榆阳乡村振兴新动能"
这里的“芯片”并非指物理上的电子芯片,而是象征着"现代科技、数字赋能、创新思维和先进管理理念"。而“羊毛衫”则代表着榆阳传统的"农业产业、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芯片”织入“羊毛衫”,意味着:
1.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智慧养殖/种植:"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畜牧业(如羊群)或农业(如特色种植)的养殖/种植效率和产品品质。例如,通过智能传感器监测羊群健康状况、优化饲料配方,或精准灌溉、施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产品溯源与品牌建设:" 应用区块链、二维码等技术,建立产品溯源体系,让消费者可以清晰地了解羊毛衫从牧草种植、羊只养殖、羊毛采集、纺纱织造到成品的全过程,提升产品信任度和附加值,打造区域品牌。 "设计创新与市场拓展:" 利用数字设计工具、电商平台等,结合当地文化特色

相关内容:

从一粒南瓜籽到一件防寒服,从田间地头到智能车间,榆阳区民营企业正以创新链延伸产业链,以价值链提升效益链,为区域经济注入澎湃活力。


01

科技赋能:一粒南瓜的“全链裂变”

榆林市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用15年时间,将陕北黄土地上的南瓜“玩”出了新高度。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成全国领先的南瓜种质资源库,精准培育出降糖南瓜、高油酸南瓜籽等7类特色品种,开发出南瓜籽油、南瓜粉等1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专利技术覆盖从种植到加工的12个环节。其打造的“九统一”机械化种植模式,让430亩示范基地实现亩均增收超2000元,带动周边2000余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2023年,企业南瓜深加工产品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较5年前增长3倍,成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标杆。

02

智造升级:一件防寒服的“破圈之路”

在传统羊毛防寒服领域,榆林暖芯羊服饰有限公司以“技术+品牌”双引擎打破同质化困局。企业投入800万元研发经费,攻克羊毛抗菌处理、智能温控纤维复合等关键技术,推出轻量化防寒服、石墨烯发热马甲等创新产品,专利产品占比达60%。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店”融合营销,企业年销售额以年均25%增速攀升,2023年线上渠道占比突破45%,产品辐射华北、西北10余省份。其建设的智能化裁床系统和ERP生产管理系统,使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转率提高50%,成为陕西省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案例。

03

生态赋能:政策雨露润泽民企沃土

榆阳区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设立5000万元农业特色产业基金,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给予最高30%投资补贴;建成西北农产品电商孵化基地,每年举办“榆阳好物”直播节,培育本土主播200余人,带动农特产品网销额破亿元;实施“乡贤归巢”计划,吸引120名外出能人返乡创业,给予最高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

04

未来图景:打造陕甘宁蒙交界区产业高地

站在新的起点,榆阳区瞄准三大战略方向:建设10万亩高标准南瓜、杂粮种植基地,打造从育种到健康食品的百亿级现代农业集群;推动50家规上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年内培育5家智能工厂、10个数字化车间;创建“榆阳制造”区域公共品牌,设立2000万元品牌推广基金,推动羊绒服饰、富硒杂粮等产品进军全国中高端市场。

从“土特产”到“金名片”,从“老手艺”到“新国潮”,榆阳区正以民营经济的创新实践,书写着黄土地上的产业跃迁传奇。这片融合了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基因的土地,将继续以“农工融合、品牌引领”的生动实践,为榆林建设西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榆阳样本。


来源:凤凰网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