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富豪豪掷巨资收购全球三分之一奢侈品牌,结局竟惨淡收场血本无归

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一个概括性的、可能带有夸张或简化色彩的描述,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能是一种误传或谣言。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1. "“山东富豪”": 这个标签过于具体化。虽然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拥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但并没有公开报道或可靠信息表明有某一个特定的“山东富豪”购买下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牌。富豪的财富来源和地域分布很广。
2. "“买下全球三分之一奢侈品牌”":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全球知名的奢侈品牌数量众多(如LVMH、Kering、历峰集团等大型集团旗下有数十个品牌),但它们的估值极高,且通常由大型跨国集团持有,或者已经上市。任何个人或单一实体想要收购如此大规模、如此多的奢侈品牌,不仅资金需求天文数字(远超任何个人或单个省份的财富),而且在操作上也几乎不可能,会面临极其复杂的法律、监管和商业障碍。
3. "“最终血本无归”": 这描述了一种极端的失败结局。虽然商业投资确实有风险,大型收购也可能失败,但“血本无归”通常指的是完全的破产。对于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牌的人来说,他们的资产配置往往更加多元化。即使某个投资策略失败,也不太可能意味着他们个人会完全失去所有财产。
"可能的来源或误解:"
"误传或谣言

相关内容:

古驰、LV、爱马仕、迪奥、香奈儿、卡地亚.....一个个国外奢侈品牌如雷贯耳。


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奢侈品牌呢?有的,曾经有过一家“中国LV”。


01.邱亚夫的崛起之路


近日,A股上市公司如意集团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这家公司的实控人邱亚夫,就是“中国LV”的缔造者。



图片说明:如意集团总部



邱亚夫,1958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975年进入济宁毛纺厂工作,成为了一名纺织工人。


仅仅两年后,就从普通工人提拔为车间主任,成为厂里最年轻的干部。注意,这种突如其来的跃迁,其中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不言而喻。


1983年,邱亚夫再度获得提拔,并拿到了前往西北纺织工学院深造的机会。学成归来后,先后担任厂长助理、副厂长,参与企业决策。


1992年,济宁毛纺厂改制更名山东如意。1997年,39岁的邱亚夫正式成为山东如意的厂长。不过,此时的厂子早已不复当年。


由于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如意集团工艺技术落后、成本高昂,负债率高达90%,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一旦倒闭,3000多名工人的生计都成问题。



图片说明:上世纪济宁毛纺厂



邱亚夫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40多名技术骨干前往欧洲考察。他们走访了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49家企业,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艺。


回国后,邱亚夫一共带回了200多条整改建议,不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斥资2亿元引进先进设备,这对当时负债严重的如意集团压力极大。


可事实证明,邱亚夫赌对了。新的生产线投产后,仅一年时间就扭亏为盈,创下1000万元的利润。


2001年如意集团成功研制出了“如意纺”,这项技术能让1克羊毛纺出500米长的纱线,产出的面料轻薄柔韧,一跃成为世界领先水平。



图片说明:如意纺技术产品



凭借着“如意纺”技术,如意集团拿到了LVMH、爱马仕的订单,成为国际奢侈品巨头的供应商。


2007年,如意集团上市,成为A股纺织巨头之一。2009年,如意集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最贵的面料已经卖到了每米6.8万元的天价,堪称“软黄金”。


值得一提的是,如意集团的前身性质是国企老厂,即便经过改制,股权也比较分散,既有国资持股,也有员工个人持股。


从1992年改制,到2001年上市,邱亚夫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持股份额。到2014年的时候,邱亚夫终于成为如意集团最大股东,完成了国资向私企的转变。


当然,邱亚夫实控如意集团,是因为他在经营过程中诞生了一个梦想,一个奢侈品帝国的梦想。


如意集团的业务是给LVMH、爱马仕等奢侈品牌供应布料,邱亚夫因此接触到了奢侈品行业。他看到了一个震惊的事实:每米上万元的如意纺成衣,只要贴上奢侈品牌的logo,价格就能翻几十倍,消费者还欣然买单。



图片说明:爱马仕服装产品



要知道,如意集团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没想到奢侈品行业的利润空间更大,而且用的就是如意集团的工艺,完全可以复刻出来。


于是,邱亚夫开始谋划他的奢侈品帝国。


02.400亿收购奢侈品牌


从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当时正是欧美日等国的奢侈品牌大行其道的时候,邱亚夫如果要打造自己的奢侈品牌,难如登天。


所以,他选择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子,收购国外奢侈品牌。


2010年7月,邱亚夫斥资3.1亿元收购日本百年服装老店瑞纳41.53%的股权。初次收购成功后,邱亚夫便开启了一路买买买模式。


2014年,如意集团斥资84万欧元收购德国一家西装公司84%股权;2016年,斥资13亿欧元拿下法国时尚集团SMCP,一战成名。


2017年9月,斥资22.12亿港元收购香港男装利邦集团51.38%股权;同年11月,以9亿港元买下英国的Aquascutum、1320万美元买下以色列男装集团Bagir 54%的股权。


2018年,以7亿欧元收购瑞士奢侈品牌Bally;2019年,以26亿美元收购美国英威达公司的面料业务等等......



图片说明:如意集团部分并购



从2010年-2019年的十年间,邱亚夫通过如意集团斥资共400亿元,收购了约40多个海外奢侈品牌,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奢侈品牌都被收入囊中,如意集团一跃成为“中国版的LVMH”,邱亚夫也被冠以“中国奢侈品教父”。


不过,邱亚夫从哪拿出这么多钱呢?


这就是邱亚夫的高明之处,利用如意集团来空手套白狼。先是进行一桩收购,然后将收购到的股权质押拿钱,同时去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再将这些钱投入下一桩收购中。


比如收购美国英威达面料业务的时候,就像银行短期借款25亿元,并发行25亿元公司债券。



图片说明:美国英威达公司



这种高杠杆的模式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可它的风险也极高,一旦资金链断裂,将满盘皆输。


如果收购的品牌能够恢复盈利,给如意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这个游戏就能一直玩下去。可惜,邱亚夫买的都是行业中的次品。


日本瑞纳已经连续13年亏损;香港利邦2016年的业绩巨亏4.41亿港元;英国男装品牌Gieves & Hawkes也早已濒临破产。


唯有法国时尚集团SMCP,在收购之后业绩迅猛飙升,给如意集团创造了不少收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一场疫情袭来,冲击了全球商业,奢侈品行业没能逃过这场大劫,如意集团收购的品牌纷纷暴雷。


2020年5月,日本瑞纳宣告破产;同年,因未能如期交付资金,对瑞士Bally的收购违约;2021年4月,以色列Bagir公司因如意拖欠收购款申请破产;2022年9月,英国Gieves & Hawkes面临清算。


最重要的是,2021年由于2.5亿欧元债务违约,如意集团失去了SMCP的大股东地位,最后的奶牛也没了。



图片说明:SMCP旗下门店



2022年,如意集团净亏损1.54亿元,2023年亏损扩大至6.25亿元,2024年再亏损5.77亿元。


邱亚夫的奢侈品帝国梦,就此破碎。


03.奢侈品牌接盘侠


资本游戏是残酷的,一旦跌落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


如意集团的债务总规模已经达到了400亿元,市值蒸发了九成。如意集团为此多次虚报金额、伪造报表,招致监管部门问责。


由于多项债务违约,债权人起诉追债,邱亚夫也沦为法院被执行人,执行金额超过10亿元。


2024年,邱亚夫被证监会判罚10年内禁止从事企业高管,邱亚夫将如意集团董事长一位交给了女儿邱晨冉。邱晨冉面对400亿烂摊子也是无能为力,只能缝缝补补,任由巨轮慢慢沉没。



图片说明:邱晨冉名下限消令



老关认为,人一旦有了欲望,就有可能被利用。低端的玩家收割消费者,中端的玩家收割创业者,高端的玩家收割富豪。奢侈品帝国的梦想,就是海外奢侈品巨头们为了割富豪韭菜精心打造的梦境。


梦境之内,欧美日众多中小奢侈品牌即便已经业绩低迷、濒临破产,依然可以靠着辉煌历史、百年品牌卖出高价,邱亚夫恰好就是那个400亿接盘侠。


即使是法国时尚品牌SMCP,也曾历经多次收购、转让,就连LVMH也抛弃了它,可见它就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地雷。


邱亚夫将奢侈品行业三分之一的地雷全部收入囊中,这不爆炸才见鬼了。


如果他当初决定长期收购LVMH的股权,结局也许会不一样。可如此一来,欧美资本也可以抛弃LVMH,改捧其他的奢侈品牌,让邱亚夫投资的LVMH没落。


归根究底,这个游戏规则是西方资本设定的,只要身在局中,就只能沦为炮灰。唯有打破西方指定的规则,用中国的奢侈品来对冲,才能打破欧美奢侈品的垄断。


邱亚夫的前车之鉴,算是给中国奢侈品行业趟浑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