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司登平替”到第四大本土专业户外服饰品牌!三年进账31亿元
近年来,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专业户外服饰市场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在这一浪潮中,一些本土品牌凭借独特的品牌定位和精准的市场策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新势力。其中,某品牌以“波司登平替”的身份进入市场,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和性价比,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在短短三年内实现了惊人的业绩增长,一跃成为国内第四大本土专业户外服饰品牌,年销售额达到了31亿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品牌在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努力。首先,在产品研发方面,该品牌始终坚持“专业户外,品质至上”的理念,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满足户外运动的需求。同时,该品牌还注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不断推出符合市场潮流和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在品牌营销方面,该品牌巧妙地利用了社交媒体和网红经济的兴起,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首选品牌。该品牌还与众多户外运动明星和KOL合作,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最后,在渠道拓展方面,该品牌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渠道,通过开设专卖店、入驻电商平台等方式,将产品销售
相关内容:
“波司登平替”这四个字,像一块撕不掉的价签,贴在坦博尔身上二十多年,如今却被它自己一把扯下,顺手塞进雪山的寒风——2024年上半年,它靠卖滑雪服、冲锋衣,营收暴涨85%,三年合计进账31亿,还悄悄递了港股招股书,准备募资10亿,把“便宜货”三个字彻底埋进雪里。
早年的坦博尔,门店开在县城主街,红底黄字的招牌下,羽绒服挂成一面墙,最便宜的399,最贵的也不超过千。导购嗓子喊哑:和波司登同款绒,一半价。家长给孩子买大一码,能穿三年,袖口磨到发亮也舍不得扔。那是它的舒适圈,也是它的紧箍咒——利润薄得像面料,品牌矮人一截,年年靠天吃饭,冬天不来货就压仓。

转机出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志愿者蓝白配色的羽绒服刷屏,胸口小小的“TANBOER”标志第一次出现在央视高清镜头里。有人截图放大:防水拉链、热压胶条、鹅绒填充,细节居然不输上万块的国外大牌。那天起,小红书搜索量翻十倍,电商客服回消息回到凌晨三点,仓库连夜加单。坦博尔内部把这一年叫“破圈年”,外行人只觉得眼熟:咦,这不是县城那个便宜牌子吗,怎么进了奥运?
答案不复杂,就是“割肉”。砍掉低端线,把过去399的填充绒换成700+蓬松度鹅绒;把涤纶面料换成75D军工级尼龙;把缝纫工送去韩国学整片压胶,一台机器贵过三线城市一套房。最狠的是定价:新款滑雪服直接标1599,门店老员工看得直咧嘴——“疯了,谁买?”结果上线三天,北方雪场还没开板,首批两万件售罄。数据后台显示,下单最多的地址是崇礼、吉林、阿勒泰的民宿,收件人备注里写:给教练/给女朋友/给第一次上雪的爸妈。

有人把这件滑雪服拆开,发现内衬印着一行小字:-30℃实验通过。实验室在安徽,机器模拟极地冷风,假人穿羽绒服站立四小时,温差波动不超过0.5℃。这行字没出现在广告里,却出现在无数买家秀:雪场缆车上,年轻人把袖子凑到镜头前,说“国货真香”。那一刻,坦博尔不再是“便宜”,而是“够用”,甚至“惊喜”。
线上销量占比冲到48%,意味着几乎每两件衣服就有一件来自抖音、天猫。过去门店靠“大爷大妈口碑”,现在直播间里,滑雪教练边穿边讲解如何看雪镜透光率,弹幕刷屏“链接”。公司把仓库搬到嘉兴,离菜鸟华东中心十公里,现货48小时发完,比国外品牌快一倍。退货率却降到8%,远低于行业平均——尺码、版型、保暖值,被数据一点点校准,误差缩到最小。

招股书透露,毛利率从42%提到45%,别小看这三个点,户外赛道里,每一点毛利都对应研发投入。坦博尔把实验室从3个扩到7个,专门测防风、防泼水、耐磨,一台机器一天撕扯布料五千次,模拟滑雪摔倒。设计师去日本学“立体剪裁”,让腋下留12度角,抬手不勒,雪杖好发力。这些细节不会出现在广告牌,却会在零下二十度的缆车上,让穿它的人忽然觉得“值”。
但危机也在升温。羽绒服依旧占收入六成,春天一来,仓库又压货。同行更狠:凯乐石把旗舰店开进西藏海拔4800米的珠峰大本营,北面联名Supreme卖断货,连骆驼都签下滑雪冠军谷爱凌。坦博尔想从中端再往上爬,每一步都像在冰面上起跳,稍不留神就滑回原点。招股书风险提示里写:若研发滞后,品牌形象可能受损。翻译成人话:一旦技术跟不上,消费者会立刻掉头,回到“便宜”旧标签。
怎么办?只能继续烧钱。募资10亿,4.5亿投研发,2亿扩渠道,剩下的打品牌。计划两年内在北上广深开30家“雪场体验店”,门口放零下十度冷舱,顾客穿短袖进去试羽绒服,十分钟不出来就算合格。听起来像噱头,却是把“专业”两个字钉进消费者心里——就像当年迪卡侬用免费篮球场养大了一代用户。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件1599的滑雪服,成本大约700,毛利900,减去营销、门店、物流,净利剩120。如果一年卖50万件,就是6000万利润。可只要一次质量翻车,差评就能让销量腰斩。户外圈很小,雪友群、徒步论坛、越野跑贴吧,一条负面测评十分钟传遍。坦博尔把售后电话直接印在吊牌上,24小时人工接听,客服有权直接退全款,无需寄回。看似吃亏,却换来复购率38%,高于行业均值一倍。
资本市场也在观望。港股排队名单里,运动户外占三条赛道:高端滑雪、大众户外、专业越野。坦博尔卡在中间,像夹心饼干:往上,北面、始祖鸟占死高端;往下,南极人、北极绒用99元羽绒马甲堵死入口。它唯一能打的牌是“国产+性价比+专业”,但这条缝隙正在变窄。 reviewers问管理层:如果明年暖冬怎么办?很老实:库存增加,折扣加深,净利下降。没有奇迹,只有硬扛。

回到消费者视角,变化其实特别具体。三年前,县城青年买坦博尔为了相亲不冻腿;现在,北京白领买它为了崇礼周末滑雪,高铁上拎着1599的新款,像拎一件通行证——国产,不贵,够用,还能晒朋友圈。品牌升级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同一件羽绒服,换了场景,换了故事,就换了身价。坦博尔只是比同行先一步讲出了新故事,而且用冬奥会、招股书、零下三十度实验室,把故事讲得像是真的。
故事能不能讲到海外,是下一步。招股书说,计划2026年前进入日本、韩国雪场,定价对标中端,比本土贵20%。听起来像梦,但别忘了,二十年前它连县城都走不出去。户外赛道最残酷也最公平:只要产品扛得住风,雪就会替你打广告。雪友一句话,比明星代言更值钱:这件国产,真不冷。
剩下的,就看雪什么时候下,以及下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