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双雄营收破300亿急谋转型!万店规模背后,加盟商面临生存困境?

我们来分析一下“零食双雄”(通常指三只松鼠和百草味)营收超 300 亿后的转型困境,特别是其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据称有 4 万家)与加盟商生存压力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消费品牌,从线上巨头向全渠道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
"1. 背景与现状:营收超 300 亿的“双雄”"
"线上起家:" 三只松鼠和百草味都是典型的“淘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建立了强大的线上心智和销售网络。 "营收规模:" 超过 300 亿元的年营收,在中国食品行业属于头部企业,显示了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转型需求:" 随着线上流量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以及消费者购买场景多元化(线上+线下),两大巨头都意识到必须打通线上线下,建立更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品牌体验,线下门店成为关键落子。
"2. 庞大的线下网络(4 万家门店):战略意图与挑战"
"战略意图:" "全渠道布局:" 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购买的需求,提升品牌渗透率和用户体验。 "品牌展示与体验:" 线下门店是品牌形象展示、产品体验、新品发布的重要阵地。

相关内容:

#文章新锐创作者认证#

中国零食消费渠道正在经历一场剧烈洗牌。曾经占据主流的传统商超、电商平台,如今被量贩零食店甩在身后。这个靠“工厂直供+社区渗透+低价竞争”模式崛起的业态,市占率已经达到37%,成为当下零食消费的第一渠道。

行业热度还体现在资本动作上。头部企业正扎堆冲击“港股量贩零食第一股”。一边是从食用菌行业跨界而来的万辰集团,旗下拥有“好想来”等品牌,已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另一边是由“零食很忙”和“赵一鸣”合并而成的鸣鸣很忙,凭借南方市场的深耕快速壮大。两大巨头的竞逐,让整个行业的竞争瞬间进入白热化阶段。

万辰跨界狂收品牌,鸣鸣15个月开万家店

双雄的崛起路径,都离不开“并购整合+加盟扩张”的组合拳。

万辰集团的转型堪称激进。原本做食用菌研发的企业,硬生生跨界切入量贩零食赛道。通过收购“零食工坊”“好想来”“老婆大人”等多个区域品牌,快速整合渠道资源。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其门店数量突破1.54万家。营收也随之暴涨,2022年还只有5.49亿元,2024年直接飙升至323.29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更是同比激增917.04%,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鸣鸣很忙则靠合并实现爆发。“零食很忙”与“赵一鸣”合并后,仅用15个月就新增了1万家门店,深耕南方下沉市场。营收同样亮眼,2022年42.86亿元,2024年达到393.44亿元,净利润9.13亿元。

如今两大巨头的门店总数接近4万家,加盟占比超过99%。区域布局上形成“南很忙、北万辰”的格局——鸣鸣很忙主导南方市场,万辰集团在华北、华东更具优势。激烈时,双方门店在1公里内直接“贴身肉搏”,区域竞争火药味十足。

毛利率仅7%-12%,万辰90%负债压身

行业表面的繁荣下,隐藏着严重的财务隐患。

盈利水平堪称“薄如纸”。整个量贩零食行业的毛利率只有7%-12%,净利率约2.1%。对比蜜雪冰城等加盟品牌30%的毛利率,差距悬殊。具体到企业,万辰集团毛利率在7.6%-11.5%之间,鸣鸣很忙稍高但也只有10.7%,低毛利成为行业普遍痛点。

万辰集团的负债问题更突出。其流动负债占比超过90%,主要依赖贸易应付款和加盟商押款。这种高负债结构,让企业盈利高度绑定规模效应,一旦扩张放缓,财务压力会瞬间放大。

运营效率也出现分化。存货周转天数是关键指标,万辰集团需要18.99天,鸣鸣很忙则只需11.6天。这意味着万辰在库存管理、供应链响应速度上,还存在明显短板。

更麻烦的是消费者信任危机。行业低价战略高度依赖白牌产品,部分门店还陷入“鬼秤”争议,进一步削弱品牌口碑。为了引流,部分产品单利仅0.2元,这样的盈利模型能否持续,还要打个问号。

加盟商投百万亏150万,500米3家店抢客

财务压力最终传导到加盟端,曾经的“赚钱生意”如今成了高风险项目。

加盟商的投入门槛极高。单店初始投入需要75-100万元,月营业额必须达到30万元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但现实是,多数门店难以达到这个目标。早期加盟商12个月就能回本的红利早已消失,现在平均回本周期延长至29个月,浙江部分门店甚至需要2年才能回本。湖南有加盟商因为经营不善关闭3家店,直接亏损超过150万元。

品牌方的扩张策略更让加盟商雪上加霜。为了冲规模,部分品牌放弃“距离保护”,实施插店策略。在一些地区,500米范围内就有3家同品牌门店,客流被严重分流。此外,合同中强制要求增开副店、库存积压严重、临期品监管趋严(违规就面临闭店处罚)等问题,进一步挤压加盟商的利润空间,闭店现象越来越普遍。

新增门店暴跌85%,双雄急寻新出路

行业高速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增速放缓的信号越来越明显。

万辰集团的门店扩张速度骤降。2025年上半年,其新增门店数量同比减少85%,反映出行业整体增长动能不足。头部企业对上市融资的需求变得迫切,希望通过资本输血维持扩张,但资本窗口期正在逐渐收窄。

面对瓶颈,双雄开始探索差异化转型。万辰集团推出“来优品省钱超市”“万市大集”两种综合超市模型,不再局限于零食,同时布局自有品牌,试图通过品类延伸打破同质化。鸣鸣很忙则升级店型,向“硬折扣超市”转型,还加入潮玩盲盒等非零食品类,尝试吸引更多客群。

从疯狂开店到精耕细作,量贩零食该怎么活?

量贩零食行业已经正式告别“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精耕细作”的价值重构期。门店过度加密导致单店收益下滑,行业天花板初步显现,盲目扩张的模式再也走不通。

未来行业的核心发展路径已经清晰。品牌方必须优先平衡规模效应与加盟商权益,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具体要从三个方向突破:一是供应链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采购、物流降低成本,提升存货周转效率;二是产品创新,减少对白牌产品的依赖,打造高毛利自有品牌;三是规范运营策略,取消不合理的插店、强制开副店要求,减轻加盟商负担,修复加盟生态。

资本市场对行业的评估标准也在变化。过去看门店数量、营收规模,未来加盟生态健康度将成为关键标尺。这个靠低价和扩张崛起的行业,只有先让加盟商活下去、赚到钱,才能实现长期健康发展,避免重蹈传统零售“扩张-亏损-闭店”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