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8亿人共享!杭州四宝中的隐藏明星,江浙沪餐桌上的“顶流”美食

你提到的“杭州四宝”中,被低估且曾是江浙沪餐桌上的“顶流”的,很可能是"龙井茶"。
虽然龙井茶确实是杭州的特产,并且享誉全球,但它在“杭州四宝”中的地位有时会被其他更为传统的名产所掩盖。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龙井茶符合你的描述:
"1. 全球18亿人都在用:"
龙井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它独特的“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茶友。虽然无法精确统计有多少人每天都在饮用龙井茶,但它的出口量和在国际上的认知度确实非常广泛,可以认为有数十亿人至少有过接触或品尝过龙井茶。
"2. 杭州四宝中被低估的它:"
"杭州四宝"通常指的是:龙井茶、西湖醋鱼、叫花童子鸡、西湖莼菜汤。其中,西湖醋鱼和叫花童子鸡是更具“菜肴”属性的,而西湖莼菜汤则相对小众。相比之下,龙井茶作为日常饮品,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有时会被人们所忽略。 龙井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杭州的城市名片之一。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更多地关注其口感

相关内容:

"

牙牙学语时,学习使用筷子是一个必备启蒙课程;久别离家,上桌握住筷子刹那间心是安的;团圆饭是,举杯动筷是欢声笑语的前奏……

筷子这项传承的文明,正俘获全球人的心,据统计,目前全球大概有18亿人使用筷子用餐。外国人一旦学会使用筷子,那就是一项值得炫耀的技能。

在杭州,被称为“杭州四宝”之一的天竺筷曾是江浙沪一带家家户户必备的吉祥筷,而今也是国内外游客朋友必备的伴手礼。

"

在杭州,西湖龙井与杭州丝绸无疑是最为人熟知的,但若论及最符合杭州气质的特产,天竺筷或许才是那个被低估的瑰宝。

图片/李忠

五六十年代的杭州,用天竺筷吃饭是种时髦,可以说是老底子杭州人家家户户碗盏间的“标配”。大井巷、城隍山脚下是天竺筷厂的聚集地,鼎盛的时候有三四十家。天竺筷和张小泉剪刀、杭州丝绸、王星记扇子被并称“杭州四宝”。

imgarr

图片/每日商报

据传,天竺筷的故事流传于清朝乾隆年间,因这种被削成竹筷的小径竹生长在杭州天竺山,“天竺筷”由此得名。

民国25年《浙江商务》第五期载《杭州天竺筷调查》记载:“杭州西湖之天竺筷,轻巧美观,价廉适用。游西湖者莫不乐于购买,以馈亲友,故天竺筷之名,亦随西湖之美名而并传矣。”

imgarr

图片/李忠

早年苏北、杭嘉湖等地到杭州游客,会买天竺筷带回村里,乡人视作珍宝,平时舍不得用,只有贵客到访或逢年过节、喜事节庆才拿出来。现在很多外国游客到杭州,也要购买天竺筷子作为伴手礼。

初始,百姓只是用小竹制成筷子,镶上锡头,卖给香客、游客,成为当地农家一项收入颇丰的副业。

随着需求量增大,制作工艺逐步改进,品种逐渐增加。除了锡头筷子之外,还有银头、牙头、骨头、珠头等,制作考究的上品天竺筷,还要熨上图画,内容有山水花鸟、西湖风景等等。

imgarr

图片/杭州文史

制作天竺筷的材料大多选用实心苦竹为原料,产地以浙江、福建居多,标准是竹子粗细适当,平直长短均匀,生长期一般以两三年成材者为佳。一双天竺筷需经历二十余道工序:从砍竹取料、截断选材、蒸煮晾晒,到烙花、磨头、装头、抛光,直至精装成品。

民国后,除钢板烙花和胶版硝酸印花两种花版外,又增加电化染色,有红、黄、黑、灰等多种颜色。筷子粗细大致分四个档次,为适应不同顾客需求,还配有精致筷盒。

imgarr

图片/每日商报

天竺筷是一个不用油漆的天然筷子,而且烧菜煮汤时使用不易变形、变黑,尤其是烹饪油炸食品,天竺筷即使在沸腾的油锅中夹食品,也不会弯曲变色。又因江南天气潮湿,天竺筷经蒸煮晾晒不易受潮发霉,特受人欢迎。

近年来,天竺筷先后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老字号”;天竺筷制作技艺被列入“杭州重点传统手工艺美术保护品种”及第一批杭州市历史经典产业目录。如今杭州市民还可前往天竺筷工艺博物馆,亲手体验制作技艺。

一双天竺筷

夹起的不只是食物

还有藏在碗底的山河岁月

天竺筷作为“杭州四宝”之一

但是低调内敛鲜少人关注

生活中你还遇到

哪些杭州好物件

一起来评论区说说

imgarr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落笔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你成为“夜读”的分享人。

征稿邮箱:hangzhoufabu@qq.com。

来源/邮箱投稿(有删减)

文字/龚玉和

制图/叶丛

原标题:《全球18亿人都在用!杭州四宝中被低估的它,曾是江浙沪餐桌上的“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