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您提到的这个事件确实发生过。
大约在2019年6月,澳大利亚一家名为David Jones的百货公司推出了一则牛仔裤广告,画面中一位年轻的亚洲女性(常被媒体称为“悉尼妹”,英文为“Sydney Girl”)穿着紧身牛仔裤,表情略带不悦或尴尬。这则广告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澳大利亚人认为广告刻板印象化、物化女性,尤其是针对亚洲女性。
随后,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如Twitter)上发布了这则广告的图片,并写下了支持性评论,称其为“很棒的广告”(Great ad!),并暗示批评者“政治正确”到可笑(They are political correct to a fault!)。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激化了争议,不仅让原本的广告争议变得更加复杂和国际化,也引发了更多关于政治正确、种族和文化敏感性的讨论。反对者批评特朗普利用这一事件来煽动争议和攻击政治正确,而支持者则认为他代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言论。
相关内容:
西德尼穿牛仔裤,网友吵成两派,广告变政治靶子,2025年8月,美国演员西德尼·斯维尼拍了一个牛仔裤广告,她穿的是Aerie这个牌子的裤子,广告里用的宣传语是“Sydney Sweeney has great jeans”,这句话本来只是说这条裤子很不错,可有些观众把“jeans”听成了发音相似的“genes”,也就是基因的意思,于是有人觉得西德尼在暗示白人基因更优秀,接着就有人开始指责品牌涉及种族歧视,事情一下子就闹大了,从一条普通的裤子广告变成了大家争论的政治话题。

两边的人争吵得越来越厉害,左边一方认为这件事涉及文化尊重的问题,不能随便拿来开玩笑,右边的人却站出来支持她,说她是被所谓的“觉醒文化”针对了,连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都公开表态支持这位网红,一条卖裤子的广告,就这样被卷进了总统大选前的舆论混战里,我其实有点想不通,这条广告既没有提到种族,也没有任何影射意味,怎么就突然变成一个政治符号了。

这种事情最近几年真的挺多,比如之前防弹少年团被指辱华,耐克的广告被批评歧视女性,每次都是观众自己想象出各种阴谋论,大家好像更愿意相信广告背后藏着什么特别的意思,而不是简单地卖东西,西德尼本人是白人,长得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这就成了别人攻击她的理由,她的性感形象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特权的象征,但说实话,西德尼拍广告的时候,估计根本没想到会扯到基因和种族这些事。

西德尼在1997年出生,从小就开始演戏,但一直没能红起来,直到2019年在《亢奋》里扮演一个情绪起伏很大的女孩,才让大家记住她,后来她在《白莲花度假村》里的表现也挺好,还拿到艾美奖提名,西德尼总说自己不想光靠身材被人注意,想多演点有内容的角色,2024年她主演的惊悚片《The Substance》还在戛纳电影节亮相,可大多数人还是只记得她穿牛仔裤的样子,不太关注她别的方面。
品牌Aerie这次遇到尴尬情况,他们一直强调包容性,却正好踩到敏感的政治话题,官方回应只说“我们没提基因”,其他什么都没解释,很多人觉得品牌不敢明确表态,怕得罪别人,广告发出去后,根本控制不了网友怎么理解,流量时代就是这样,争议越多,曝光就越大,西德尼自己也没道歉,只说“这只是条牛仔裤”,这个态度反而让两边争论更激烈,有人说西德尼心虚,也有人说西德尼清醒,不愿意被带节奏。

好莱坞总在说要多元发展,但真正走红的还是白人女演员,她们的身体被当作商品来推销,又被看作特权的象征,西德尼这次的事件就很典型,少数族裔的演员很难得到同样多的机会,白人演员一旦受到质疑,马上就被右翼拿来反对所谓觉醒文化,真正的多元讨论反而被这种站队行为掩盖了,我觉得很讽刺,大家争吵来争吵去,其实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是让一个广告变成了政治事件。
这件事到现在还没结束,网上争论还在继续,有人坚持批评,有人继续支持,品牌方没有再发声,西德尼也保持沉默,可能西德尼觉得现在解释也没有用,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乱,反正广告已经播完,裤子也卖出去了,流量是赚到了,但代价是被卷入一场没完没了的政治争论里,我觉得下次拍广告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一下语言会不会被人曲解,不然一条裤子真的会带来一堆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