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革新之路,跳出折扣内耗,日本品牌引领未来,新答案不在货柜中

我们来探讨一下“跳出折扣内耗!便利店的未来不在货柜,日本品牌给出新答案”这个话题。
这确实是一个精准且深刻的观察。过去几十年,尤其是在中国,便利店(包括7-11、全家、罗森等日系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丰富的货品、便利的“一站式”购物体验以及强大的即时满足能力。然而,随着电商的冲击、消费升级以及同质化竞争加剧,单纯依靠货柜(即货架上的商品)进行价格战和促销活动(即“折扣内耗”)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折扣内耗”的困境:"
1. "利润微薄:" 持续的低价促销会侵蚀商品本身的毛利。 2. "恶性循环:" 引发同行的价格战,导致整个市场利润下降。 3. "商品同质化:" 为了追求销量,容易导致商品种类和品牌趋同,缺乏特色。 4. "忽略消费者深层需求:" 过于关注“买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买”、“在哪里买”、“如何买”。
"“便利店未来不在货柜”的解读:"
这并非说商品不重要,而是强调"单纯依靠堆砌货架商品来定义和竞争便利店未来的模式已经过时"。未来的竞争焦点,需要从“货品本身”向“围绕货品的服务和体验”转移。
"

相关内容:

现在国内便利店的日子不好过,曾经铺得多、货够全就能领跑市场,现在折扣店抢民生单,零食量贩店截年轻客,社区团购直接送上门。

消费者花钱越来越精打细算,便利店的客流被分得七零八落,国内很多品牌还在死磕折扣和SKU数量,越卷越没利润。

本来想便利店的核心就是“近、全、快”,后来发现日本的三大便利店早就换了赛道,它们用完全不同的玩法证明,便利店的未来,真的不一定在货架上。

一杯现萃茶撕开新市场

日本7-ELEVEn最近在社交平台火了,不是因为上新了什么零食,而是一款红茶现萃机,这款机器计划在2027年2月前铺满1万家门店,目标客群很明确,就是10到60岁的女性。

这可是7-ELEVEn之前的薄弱环节,以前走进它家门店,闻到的多是速食味,主打一个快速补给,现在不一样了,冬日午后推开门,清冽的茶香扑面而来。

有人赶时间买杯咖啡就走,也有人愿意花90秒等一杯现萃茶,这90秒根本不是在等一杯饮料。

这是给忙碌的生活留个小空隙,是一种简单的情绪仪式感,让脚步慢下来,让心情暖一暖,这种感觉是普通瓶装饮料给不了的。

7-ELEVEn没想着再加一个品类,而是用一杯茶,给了消费者一个全新的进店理由,如此看来,便利店的“便利”早就不是单一维度了。

快速省时是便利,被理解、被照顾情绪,同样是一种便利,30岁的职场女性下午三点需要一杯热茶提神,刚放学的学生想找个地方歇脚,这些没被满足的情绪需求,其实都是商机。

国内便利店总想着怎么覆盖更多人,却忘了有些细分人群的需求更值得深挖,7-ELEVEn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目光放在了那些需要停顿、需要情绪抚慰的人身上。

这些人,恰恰是未来消费的核心力量。

货架之外的新可能

如果说7-ELEVEn是在门店里做文章,那LAWSON就直接把便利店搬出了店面,在日本千叶的海边,LAWSON部分门店的停车场有了新功能。

夜幕降临,自驾旅人把车开进来,拉上窗帘,这里就成了临时的住宿点,搞不清谁先想到的这个点子,但不得不说真的聪明。

停车场本来是个成本项,每天晚上空着也是浪费,LAWSON这么一改,闲置的空间就变成了能赚钱的体验场景。

旅人喝着店里的热咖啡,在店前简单洗漱休息,这种介于酒店和露营地之间的“中间场景”,刚好填补了市场空白。

无独有偶,日本全家走了另一条路,它没有在空间上做文章,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库存管理上。

全家推出了一款“哭哭饭团”,包装上印着“我快被丢掉了,可以带我回家吗?”的字样,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让饭团的购买率明显提升。

这不是单纯的促销,全家用拟人化的方式,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不是在捡便宜,而是在做一件好事,既减少了食物浪费,又降低了门店损耗,还让品牌变得更有温度。

这种把成本管控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的做法,比单纯打折高明多了,国内便利店总在纠结坪效,想着怎么在有限的空间里塞更多商品,却忘了,便利店的边界从来不是四面墙。

自驾、露营这些新兴需求,其实都能和便利店产生关联,不一定非要做车中泊,门口的空地能不能搞个社区露营体验?屋顶能不能改造成休闲区?

本来以为便利店的核心就是卖货,后来发现真正的核心是解决生活需求,消费者需要什么,便利店就能提供什么,哪怕提供的不是商品。

LAWSON的停车场、全家的哭哭饭团,本质上都是在重新定义便利店的角色它不是一个卖货的门店,而是一个生活节点上的服务载体。

现在再看国内便利店的内卷,其实有点没必要,折扣战打不出差异化,SKU堆不出忠诚度。

日本三大便利店的实践已经说明,便利店的竞争,不是比谁的货多、谁的折扣大,而是比谁更懂生活的真实需求。

一杯安静等候的热茶,一颗被善待的饭团,深夜亮着灯的停车场,这些看似和货架无关的东西,恰恰是便利店未来的方向。

便利店的下一步不难走,难的是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再执着于货架上的商品,而是把目光投向人心和生活场景。

当便利店能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有人、有光、有温度的服务,它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零售场所,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伙伴,这,才是存量市场里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