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销量暴跌25%,经典款在奥特莱斯滞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信号,表明品牌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品牌是否能够翻身,取决于多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需要考虑的方面:
"挑战与困境:"
"宏观经济环境:" 全球经济下行,通货膨胀,消费者信心下降,这些都是导致奢侈品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奢侈品消费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消费观念转变:" 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式消费,对传统奢侈品牌的忠诚度下降。他们更愿意尝试新兴品牌,或者将奢侈品用于投资而非单纯消费。
"线上渠道冲击:" 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对线下实体店造成了巨大冲击。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比较价格,选择更优惠的购买渠道。
"经典款滞销:" 经典款通常代表着品牌的传统和经典,但同时也意味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在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经典款如果无法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调整,就容易被市场淘汰。
"奥特莱斯渠道的负面影响:" 奥特莱斯虽然能够帮助品牌清理库存,但也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奢侈品廉价”的印象,从而降低品牌形象和价值感。
"翻身的可能性:"
"品牌自身的调整:" 品牌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和渠道策略。例如
相关内容:
“五折Gucci”在奥莱货架上堆成小山,销量却一夜蒸发四分之一,这场面比任何财报数字都扎眼——原来连logo也能贬值,而且贬得比人民币还快。
先别急着唏嘘。把镜头拉近,能看到更尴尬的细节:经典款双G皮带被贴上红色降价签,旁边立着“直播间专属”的纸板;再往里走,橱窗里摆着去年秀款,防尘袋还没拆,价格已经腰斩。买的人也不是没有,只是他们一边排队结账,一边用手机搜二手平台比价——“新品打五折,二手还能再砍三百”。这一幕,把“奢侈”两个字按在地上摩擦。

问题到底出在哪?表面看是折扣太狠,实质是品牌自己把“稀缺”玩漏了。过去买Gucci,多少带点“咬牙”的仪式感:攒工资、配货、等调货,拿到手那一刻像领奖。如今直播间里“321上链接”,货量管够,颜色任挑,稀缺感瞬间破功。年轻人不是没钱,而是不愿再为“随便就能买到”的东西付溢价。更扎心的是,他们发现隔壁轻奢几百块就能背出同款氛围,二手平台九成新的老花只要原价三分之一,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于是市场给出最诚实的反馈:2024年中国区销量直接掉四分之一。数字冷冰冰,却像一记耳光——原来“消费升级”也能掉头向下,而且掉头得比堵车还干脆。
Gucci母公司开云集团显然慌了。十月传来的内部邮件里,高层把“减少奥莱出货”写进KPI,措辞罕见地严厉:经典款宁可留在仓库,也不许再流向折扣村。同步进行的,还有换帅——Valentino前设计师Sabato De Sarno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繁复印花、撞色丝绒收进档案室,换成纯色西装、极简手袋,一副“我要低调”的口吻。高层算盘打得响:爱马仕能靠Birkin年年涨价,Gucci为什么不能学?先把货量砍下来,再把故事讲回“手工”“传承”,最好让客户重新排队。

可现实没那么听话。爱马仕的稀缺是二十年如一日地“少”,从皮革配额到门店配货,每一步都把“得不到”写进品牌基因。Gucci过去十年却靠“多”吃饭——多出联名、多出印花、多出爆款,忽然要掉头,消费者一时半会儿反应不过来。更尴尬的是,高净值客户早被爱马仕、Loro Piana圈走,留给Gucci的“中间层”如今最讲究性价比。想让他们为“还没验证过的新经典”掏两三万,难度堪比让中产放弃团购APP。
有人把希望押在“定制服务”上——门店里辟出一间沙龙,量皮、选扣、刻字,全程一对一,价格直接对标Birkin。想法很美,可工艺和口碑需要时间去熬。客户不是傻子,同样六位数,他们更愿意买一只已经验证过保值的包,而不是给品牌当“小白鼠”。于是出现诡异一幕:Gucci门店客流回升,却多是“看看新设计师长啥样”,真正刷卡的人寥寥。销售只能赔笑,转身把库存再发往奥莱——循环又悄悄开始。

另一边,二手平台笑得最开心。红布林后台数据显示,Gucci上架量一年涨四成,平均成交价比新品低55%。买家留言很直白:“花一半钱背个旧款,反正别人也分不清年份。”一句话,把品牌最在意的“年份溢价”踩得粉碎。更可怕的是,当“二手更划算”成为共识,新品价格体系随时可能塌方——到那时,再砍产量也救不回来。
故事讲到这儿,已经不只是Gucci一家的事。整个“大众奢侈”梯队都站在同一条裂缝上:Prada、YSL、BV,谁家奥莱仓库不是堆到天花板?谁家的经典款没被直播砍到骨折?过去十年,它们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吃掉中产红利;如今中产开始精算,轻奢和二手两面夹击,这条夹缝越来越窄。继续打折,品牌调性崩盘;不打折,销量立刻躺平。左右都是一刀,只是伤口深浅不同。

那消费者得到了什么?除了更便宜的旧包,还有“去logo”的松弛感。地铁里背Loro Piana羊绒背包的姑娘,不再把大标朝外,反而把低调玩成新炫耀:“识货的自然识货,不识的也懒得解释。”这股风气一旦扩散,靠logo续命的品牌最危险——当“看不见”才是高级,满身双G反而像“我人傻钱多”。风向掉头,比打折更致命。
Gucci还有没有时间?窗口期不会超过两年。高净值客户培养需要口碑沉淀,极简设计需要爆款验证,产量收缩需要渠道配合,任何一环掉链子,都会把“翻身仗”打成“翻车现场”。更现实的是,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消费者钱包越来越薄,留给品牌“试错”的预算所剩无几。今天敢买六位数新包的人,明天也可能转身去二手平台“捡漏”。一旦“降价预期”写进大众心智,再想把价格抬回去,难度堪比让房价回到2021。

能救Gucci的,从来不是“更少折扣”这么简单,而是一个更底层的问题:当奢侈不再等于logo,品牌还能提供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更柔软的皮质、更隐秘的工艺,还是“背十年依旧不过时”的底气?答案只能交给时间。只是时间不等人,货架上的红色降价签,随时可能换成别的名字。
所以,下次路过奥莱,看到那条五折皮带,别急着唏嘘“Gucci也堕落了”。真正值得细想的,是当“奢侈”二字被拆成价格、库存、二手折现,谁还能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一点“非买不可”的执念。如果答案空白,那么掉25%只是开始,不是谷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