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目前中国自行车市场,尤其是高端品牌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现实。你提到的“高端品牌持续暴跌,直接半价”现象,是市场急剧降温的直观体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情况:
1. "“中产炒热”的阶段结束:"
"背景:" 过去几年,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起,以及疫情带来的居家时间增多,自行车(特别是公路车、山地车、电动自行车)成为很多中产及以上收入群体的热门消费品。品牌溢价高、设计时尚、具备社交属性和运动健身功能等特点,吸引了大量需求。
"原因:" 这种热潮很大程度上是由消费需求拉动,但也伴随着一定的投机和“跟风”情绪。部分消费者可能并非出于强烈的实际需求,而是被市场热度、社交圈影响而购买,形成了短暂的“泡沫”。
2. "市场“崩了”的原因:"
"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可能有所减弱。大额消费品(如高端自行车)的购买决策会更加谨慎。
"需求降温与库存积压:" 过去的热度导致品牌方和经销商大量备货,甚至出现超前生产。当市场需求突然转冷,库存积压问题凸显。为了回笼资金、清理库存,只能采取大幅降价(甚至半价)的策略。
"线上渠道
相关内容:
【原文内容】大家好,厉叔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万元公路车纷纷降价,自行车市场崩盘。高端公路自行车品牌都在打折,捷安特、美利达、崔克、闪电、卡迪侬都纷纷加入了降价的行列,前几年排队加价才能买到的车型现在成了库存的滞销产品,打对折都没人买。
去年夏天,北京三里屯那家闪电专卖店还要预约试骑,店员爱答不理。今年再去,门口贴着“全场七折”,进去逛十分钟,销售跟了三分钟,主动递水,语气软得能掐出水来。车还是那台车,标价从12999掉到6999,仍旧没人伸手。落差太大,连空气里都飘着尴尬。
谁把高端车捧上天的,就是同一拨人现在把它踩进泥里。2020-2022,小区一封,健身房关门,朋友圈晒骑行截图比晒娃还勤快。两万块买台碳架公路车,拍照角度找得好,LOGO一拍,点赞瞬间过百。车挂墙上,当背景板比骑出去多。那时候,不骑车都跟不上话题,仿佛不买台崔克就自动被踢出中产群聊。
潮水一退,裸泳的全在岸上晾着。经济收紧,年终奖缩水,房贷照扣,最先被砍的就是“面子预算”。社交热点也换赛道,飞盘、露营、Citywalk轮着来,公路车成了旧爱,连朋友圈背景都懒得换。车商这才反应过来,之前卖的不是交通工具,是社交货币,货币贬值,库存直接砸手里。
更难受的是,国产品牌早把配置表堆到天花板,喜德盛同价位能给到105电变+碳轮,而大牌还在用Tiagra铝轮卖情怀。骑了十年长途的老哥一句话戳破:真每天刷两百公里的人,谁在乎车标?能装货架、能换宽胎、坏了路边店有件儿,比啥都强。可惜这话三年前没人听,那时候大家只想把车标贴在脸上。
数据更冷。捷安特库存率40%,美利达45%,欧洲高端车销量掉30%,比疫情初期还惨。另一边,两千块以下的通勤车却涨12%,说明人不是不骑车,是不再为面子交税。北京朝阳路上,外卖箱绑在旧公路车梁上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骑的是二手平台三千块淘来的“老款”,却每天实打实刷一百五十公里。高端车躺在展厅吃灰,这才是最真实的黑色幽默。
品牌也学会低头。崔克新推的“城市通勤系列”,铝合金车架,砍碳纤,价格直接杀到六千档,还送货架孔。换作两年前,谁敢信崔克会出六千块的车?面子撑不住,先保命。经销商私下说:现在卖一台赚三百,比压着一台亏三千强太多。声音低到尘埃里,却句句是血。
有人担心行业会死,其实死的是泡沫。骑行本身没毛病,毛病是把骑行变成奢侈品。泡沫挤干净,市场反而健康:通勤要便宜耐造,长途要皮实好修,竞赛要轻量高效,各回各的位。以后还想靠一个LOGO就溢价三倍,消费者只会转身去隔壁买国产,毕竟支付宝余额不会撒谎。
真骑过长途的人都知道,膝盖疼的时候,车架上的字母救不了命,靠谱的是52/36齿比是否够爬坡,货架能不能稳挂水。那些半夜在318国道推车的瞬间,没人想起自己买的是大牌还是小牌,只想知道下一个修车铺还有多远。如今库存堆成山,不过是把当年欠下的实用课补上。
别急着唱衰,也别急着抄底。真想骑车,先想清楚:是为了拍照发圈,还是为了风吹脸上的自由?答案不同,买法就不同。车标再亮,也抵不过一条能骑到远方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