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入团”遇“万元买单”,畸形低价团现象为何屡禁不绝?

“百元入团”、“万元买单”这类畸形低价团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背后涉及复杂的因素,既有市场需求端的驱动,也有供给端的操纵,还与监管、法律和消费者认知等多个层面存在不足。以下是对此现象的深入分析:
"一、 需求端的驱动因素:"
"消费降级与性价比追求:"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生活成本上升,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消费更加理性,追求性价比,倾向于选择低价团产品。畸形低价团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成本、市场行情了解有限,容易被“百元团”的噱头吸引,而忽视了其中隐藏的风险和不合理之处。部分消费者对旅游服务预期过高,或对潜在的消费陷阱缺乏警惕。 "从众心理与社交压力:" 看到周围人参加低价团,可能会产生“怕错过”的心理,从而选择参加。社交媒体上关于低价团的宣传和分享,也加剧了这种从众效应。 "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考量:" 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来说,低价团可以节省他们自己做攻略、预订酒店机票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可能会付出更高的消费。
"二、 供给端的操纵因素:"
"恶性竞争与价格战:" 部分旅行社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不

相关内容:

>“从百元泰国游被迫买上万元药品,到980元越南游被强制消费32万元”……今年以来,媒体曝光多起老年人参与低价游遭遇“天价消费”陷阱的案例。社交平台上,网友分享家人“低价入团、高价买单”的受骗经历,引发上万人跟帖评论。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文旅市场竞争加剧,低价引流诱导游客高价消费的乱象愈发突出,且已跳出单一“强制购物”的老模式,呈现出紧盯老年群体、向海外蔓延、合伙“杀熟”等新动向,导致监管难度更大。

业内人士及受访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执法及监管力度,规范行业准入标准,推动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套路迭代翻新

“家里老人躲过了电信诈骗,避开了保健品套路,没想到却栽在了‘低价旅游团’上。”这是今年年初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则帖文,引来无数有过相同经历的网友转发评论。直至今年暑期,还有人在评论区跟帖诉苦。

“千元泰国游被强制消费三四万元买玉”“导游主动借钱给爸妈购物,回来后疯狂催债”……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家人在越南旅游,被忽悠花费10多万元在当地买了3条手串,后经检测鉴定为假货。

近年来,所谓的低价旅行团以“零团费”“百元游”“千元看世界”为噱头揽客,再通过密集安排购物点、导游威逼利诱等方式,迫使游客消费的案例屡见不鲜。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了新一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此次公布案例共16宗,其中多数案例与低价旅游团相关。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文旅市场“内卷”加剧,“低价旅行变天价消费”乱象在以下三个方面出现新动向:

——目标转向老年群体。甘肃黄河三峡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宫晓雯认为,部分老年人尤其是退休人群“有钱又有闲”,容易成为违规低价团瞄准的目标群体。“不足百元的国内游”“不足千元的海外游”,这些远低于市场价的数字,精准击中了部分老年人贪图便宜的心理。加之老年人缺乏对旅游信息真假的辨别力、维权意识不强,不良商家通过打感情牌以及组织话术,使其落入“量身定制”的套路中。

——加速向海外蔓延。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八大队大队长贾礼堂表示,近年来,国内多部门联合开展多次专项行动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挤压了这一乱象在国内的生存土壤。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因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加之相关部门跨境执法难、消费者跨境维权难,为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黑色空间。

——与保险公司合伙“杀熟”。多名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保险公司与旅行社联手坑顾客成为业内熟知的“潜规则”。保险公司借旅游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趁机发掘其潜在投保需求,进而推荐产品及服务;旅行团则瞅准“老带新”的拓客机制,借机深耕游客“朋友圈”。“两头吃”实现“双赢”:保险公司“拉客”后会收取返点,旅行社也会在游客购物达到一定金额后吃回扣,进而实现获利“闭环”。

背后问题重重

受访专家认为,执法不严、监管不足、市场准入门槛低等导致低价游乱象花样不断翻新、套路频频升级。

——违法成本低。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海娟表示,虽然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相关主体的经营行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规定,旅行社在旅游行程中擅自变更旅游行程安排,严重损害旅游者权益的,可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但在实际处罚中,往往罚款金额较低,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邓金钱认为,旅游市场的监管涉及文旅、公安等多个部门,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沟通不畅,未形成有效合力。不良商家恰好游走于监管缝隙,导致监管乏力。此外,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游客在境外遭遇强制购物时,国内相关部门跨境执法难,消费者维权渠道受阻。

——行业准入门槛低。宫晓雯等认为,由于目前行业准入门槛普遍较低,让不少商家钻了空子。“这类旅行社大多没有线下实体门店,且爱‘打游击’,一旦公司因投诉、违规被盯上,便立刻注销原公司名称,再注册新主体。”宫晓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吸引游客的所谓“领队”,实际往往没有注册公司,也未向文旅部门备案。为了说服游客增强“专业度”,会P图制作相关资质的假证书背书。一些客户为了省钱,贪图低价产品,最后轻则经历“买家秀卖家秀不一致”的旅游体验,重则陷入天价消费陷阱。

呼吁加大惩治力度

舆论呼吁:提高违法成本,完善监管机制,规范行业准入,推动构建现代化旅游治理体系,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白海娟等专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组织不合理低价游的旅行社,可提高罚款金额,并吊销其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于强制游客购物的导游,可依法吊销其导游证,并列入行业黑名单。此外,还可探索建立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将违法违规企业和个人的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对其进行联合惩戒,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马建霖等呼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明确各部门在旅游市场监管中的职责分工,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推诿扯皮现象,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旅游市场监管态势,提升监管效能。

邓金钱等建议,要从严审核旅游行业经营主体资质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从源头上遏制不正规机构入场,把好市场准入关。一旦发现经营者存在违法行为,应立即依法整改,不让违规行为有扩散空间。同时,还应持续完善用户评价与投诉机制,确保游客投诉能够得到及时受理与反馈。

“广大消费者对于明显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旅游产品,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辨别,坚决远离价格低得离谱的旅行团,不给骗子可乘之机。”邓金钱说。(记者马莎 刁慧琳)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