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Berluti这个品牌,是如何从一家小众鞋店,凭借独特的“老钱绳结”(即打结鞋带)营销策略,逆袭成为奢侈品圈顶流的故事。
Berluti的核心秘密,很大程度上就藏在那个看似简单却极具辨识度的"打结鞋带(The Knot)"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元素,更是一套成功的商业哲学和营销策略,我们可以将其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化繁为简的极致创意 (The Art of Simplicity):"
"核心洞察:" Berluti创始人Jean Paul Gaultier在创立品牌初期,敏锐地观察到传统奢侈品往往过于复杂、华丽,难以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他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一个极其简单、日常甚至有些“土气”的元素——打结鞋带。
"价值重塑:" 他没有把这个元素做成花哨的装饰,而是将其提升为一种独特的、具有仪式感的体验。顾客购买的不只是一双鞋,而是一种“解 knot(解开绳结)”的乐趣和掌控感,一种独特的、属于Berluti的生活方式象征。这种化繁为简的创意,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 "“老钱绳结”的象征意义与故事性 (Symbolism & Storytelling):"
"连接历史与当下:" “老钱绳结”(Old Money Knot
相关内容:
一件意想不到的小事,在万米高空的经济舱里,引爆了整个社交网络。

一位博主偶然瞥见邻座男士系鞋带的动作,那个独特的结扣方式,让她瞬间联想到了某种圈层符号,随手发了篇图文,戏称这是“郭敬明式报菜名”的真人版。

她哪里想得到,这条看似平常的分享,在短短一周内,就获得了超过四十万的点赞和数以万计的评论,甚至催生出一个阅读量接近两亿的#绳结鉴定#话题。
这个神秘的绳结,到底是什么来头?
我得说,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哪个牌子都有的。
它的官方名字叫“伯尔鲁帝暗结”,是顶级奢侈品牌Berluti的独门绝技。
这个设计,根本就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纯粹的功能性。
在每一双鞋的鞋舌背面,都藏着两根只有五厘米长的小皮绳。
系鞋带的时候,需要一个特殊的反穿再锁扣的动作,一气呵成,就能把鞋舌牢牢固定住。
说白了,就是为了防止你走多了路,鞋舌歪到一边去的尴尬。
听起来简单,对吧?
但这个诞生于1962年的小细节,当初是为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定制一双乐福鞋时才最终定型的。
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品牌手工部门所有工匠学徒的“毕业大考”项目。
能不能利索地打出这个结,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出师。

也正是因为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这个品牌显得格外不同。
想要一双巴黎总店的定制鞋?
现在下单,最早也得等到2027年的夏天了。
他们死守着每年只生产两千五百双的硬指标,多一双都不行。
这种“老派”的固执,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消费世界里,简直像个异类。
但匪夷所思的是,它竟然成功了。
就在整个奢侈品行业都叫苦不迭的时候,LVMH集团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整体营收下滑了4%,净利润更是暴跌22%。
一片愁云惨雾中,Berluti却像个没事人一样。
品牌首席执行官在一封内部信里兴奋地透露,同期的销售额逆势上扬了11%,净利润也涨了8%,全年有望冲击1.5亿欧元大关。
这可是自从2011年品牌开设成衣线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为什么?
一位叫卢卡·索尔卡的奢侈品分析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所有奢侈品类目里,男士高端鞋履是“最能抵抗经济周期”的赛道。

那些真正有钱的人,可能会少买一块表,少换一辆车,但脚上的体面,是最后的防线。
Berluti的鞋子,平均售价稳稳站在2200欧元,毛利率高达62%,远远甩开了集团48%的平均水平。
这利润,简直让人眼红。
真正把这场狂欢推向高潮的,是一次来自“太子爷”的盖章认证。
LVMH集团主席伯纳德·阿尔诺的小儿子,弗雷德里克·阿尔诺,也就是现在泰格豪雅的CEO,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转发了品牌官方发布的一条九秒钟短视频。
视频里,镜头特写鞋舌背面的“暗结”被三秒系好。
他配上了一句调侃:“这仍然是我唯一学不会的结。
”
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转发。
这是阿尔诺家族的成员,第一次公开为集团里一个并非顶流的“腰部品牌”站台。
在业内看来,这就是LVMH集团在向自己最核心的“老钱”客户群体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个信号的威力有多大?

数据公司Launchmetrics的实时监测显示,就因为这条转发,Berluti的全球搜索量在24小时内飙升了37%,在中国的小红书上,关于“绳结”的笔记一夜之间多出了四千多篇。
这条看似不经意的转发,为品牌带来了高达370万美元的媒体影响力价值。
换算一下,这笔钱,足够品牌在中国市场做上三周的线上广告投放了。
流量从天而降,但Berluti并没有被砸晕。
事实上,在这次爆火之前,他们早就在悄悄地向年轻人示好了。
从2024年开始,他们就在抖音和小红书上开设了双语直播课,名字起得也很直接,叫“制鞋大师课”。
课上不聊别的,就教你怎么打那个神秘的“暗结”,以及如何用古法给皮鞋做染色和保养。
没想到,这种看似枯燥的内容,平均每场都有接近三十万人观看,其中三成观众,是18到30岁的年轻人。
线上玩得转,线下也没落下。2025年9月,他们在上海的恒隆广场,开了一家“咖啡+擦鞋”的快闪店。
你可以一边喝着免费的特调咖啡,一边看着专业的师傅帮你把脚上的皮鞋擦得锃亮。
短短三天,这家小店接待了超过一千八百人,其中接近一半的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品牌,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对品牌的成衣或者包袋产生了兴趣。
更深层次的布局,是在环保议题上。

品牌已经宣布,在2026年的春夏系列中,将首次引入“植物鞣革”和“回收橡木鞋楦”的组合。
这步棋走得非常妙,因为它精准地踩中了新一代高净值人群的脉搏,他们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理念(ESG)异常敏感。
你看,这就有意思了。
一边是品牌的核心客群,那群平均年龄52岁的“老钱”,他们迷恋的是“暗结”所代表的身份、传统和手工艺。
这个结,就是他们圈子里的通行证。
另一边,是品牌迫切想要抓住的未来,那群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新贵”,他们追求个性,更看重一个品牌背后的价值观,比如它够不够环保。
现在,所有的矛盾都摆在了台面上。
在每年只产两千五百双,绝不扩产的前提下,Berluti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全新的环保故事,变成一个新的“隐形暗号”,一个能让新贵们也为之着迷的新“绳结”?
这直接决定了品牌在未来几年能否实现二次增长。
那位集团“太子爷”的随手转发,只是把他们推到了聚光灯下;而真正能系住未来的那个结,终究还得靠自己亲手打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