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创业奇迹,31岁姑娘自创品牌年销破亿,揭秘普通人创业3招轻松起步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小城创业与大城市创业哪个更有利于赚钱,以及普通人如何起步。
"小城创业 VS 大城市创业:哪个更赚钱?"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两者各有优劣,哪个“更赚钱”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行业、个人能力、资源、风险偏好"等。
"小城创业的优势:"
1. "竞争相对较小:" 市场饱和度较低,同类竞争者较少,更容易建立品牌和抢占市场份额。 2. "运营成本较低:" 租金、人力成本通常低于大城市,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3. "人情社会:" 关系网可能更紧密,沟通成本较低,容易获得本地资源和帮助。 4. "专注特定市场:" 更容易深入了解本地需求,服务好特定客群。 5. "生活压力较小:" 便于平衡工作与生活,生活成本较低。
"小城创业的劣势:"
1. "市场规模有限:" 客户数量相对较少,天花板可能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 "人才吸引困难:" 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3. "信息闭塞:" 获取行业前沿信息、新技术的渠道可能不如大城市畅通。 4. "消费能力可能较低:" 本地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可能影响产品定价和利润空间。 5. "创新动力

相关内容: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现在还执着于挤去北上广深创业?印度的创业圈早就变天了。

31岁的姑娘在人口不足500万的小城,把手工服饰卖进孟买、德里的高档商店,还远销欧美,年销售额轻松破亿,更有护肤品牌从一条Instagram帖子起步,4年估值翻数倍,被联合利华高价收购。

一边是大城市的高房租、高竞争,一边是小城的低成本、高增长,难道小城创业真的成了更赚钱的选择,普通人没资源、没背景,又该如何抓住这波红利?

来自印度斋浦尔的AarushiKilawat,用实际成绩给出了答案,斋浦尔虽被称为“粉红之城”,但人口规模远不及孟买、德里等大都市,却有着蓬勃的纺织品和手工艺品生产生态。

2018年,Aarushi创立品牌TheLoomArt,与500多名本地工匠合作,采用小城特有的手工编织、手工刺绣面料制作服装。

这些带着独特工艺质感的服饰,不仅入驻了孟买、德里的高端门店,定价15000至30000印度卢比(约合170至350美元)仍颇受欢迎,更成功打入西班牙、美国市场,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三年前,Aarushi进一步拓展产品线,涉足珠宝领域,她表示自己长期关注《创智赢家》印度版,节目让创业成为全民热议话题,也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回收黄铜首饰品牌有更大的推广潜力。

而这一决策背后,离不开印度创业环境的变化,疫情期间,线上购物的蓬勃发展让小城品牌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而《创智赢家》在2021年的开播,更点燃了全民创业热情,当年印度创业行业融资额高达42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Aarushi的成功并非个例,印度小城创业潮早已形成规模,亚马逊印度公司2025年披露的数据显示,泰米尔纳德邦的卡鲁尔和埃罗德两座小城,2024年通过亚马逊全球销售平台实现出口额1.8亿美元。

古吉拉特邦的朱纳加德和阿南德出口额也突破1亿美元,哈里瓦、帕尼帕特等城市同样表现亮眼,胡润印度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员阿纳斯·拉赫曼·朱奈德直言,印度的财富创造格局正在快速分散化,哥印拜陀、苏拉特、印多尔等小城已崛起为强大的财富引擎。

更令人瞩目的是总部位于斋浦尔的护肤品牌Minimalist,2020年疫情期间,该品牌仅凭一条简单的Instagram帖子推出产品,短短四年内销售额就从300万美元飙升至4200万美元。

这样迅猛的增长速度和网络热度,成功吸引了联合利华印度分公司的关注,2025年1月,联合利华以270.6亿卢比收购Minimalist,其估值超过该公司年收入的五倍,这一案例不仅印证了小城品牌的增长潜力,更说明二三线城市早已不是电子商务生态的旁观者,而是核心推动者。

电子商务物流平台iThinkLogistics的联合创始人ZaibaSarang透露,该平台每天超过一半的货物来自二线和三线城市,且出货量增长速度达到历史峰值,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小城创业的多重天然优势。

从成本来看,小城的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大都市,更适合初创品牌控制开支,从产业基础来看,印度许多小城本身就是传统制造业中心,阿格拉主打皮革和地毯,苏拉特和斋浦尔擅长纺织品,成熟的供应链网络让创业者采购、定制产品更加便捷。

代际更替则为小城创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曾在大城市或海外学习、工作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像Aarushi这样曾在伦敦学习、孟买工作的创业者,正是看中了斋浦尔完善的纺织品生态,才果断返乡扎根。

此外,许多小城的家族企业接班人,不再满足于为大品牌代工,而是选择打造自有品牌直接面向消费者。

专注于小城市初创企业的天使投资人RaunakSinghvi举例,蒂鲁普尔一家原本为大型零售商代工西式服装的公司,其下一代经营者已着手推出独立品牌,凭借直销模式掌握更多利润空间。

疫情带来的不仅是线上购物的爆发,更重构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电子商务的普及打破了地域壁垒,让小城制造商能直接触达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社交媒体营销的兴起则降低了品牌推广门槛,一条短视频、一篇图文就能吸引精准客户。

这些因素叠加,让小城品牌建设的难度大幅降低,而当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许多创业者还会选择线上线下联动,在苏拉特、勒克瑙等城市的购物中心开设实体门店。

印度购物中心咨询公司BeyondSquarefeet的创始人苏西尔·邓加瓦尔表示,疫情前本地或区域品牌仅占购物中心面积的3%左右,如今这一比例已接近30%,这背后正是小城家族企业扩张的强劲需求。

对于普通人来说,印度小城创业潮的崛起,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第一招是借势本地供应链,立足家乡的产业优势寻找切入点,比如在卡鲁尔做纺织品、在苏拉特做珠宝,成熟的产业生态能大幅降低采购和生产门槛。

第二招是轻资产起步,优先选择亚马逊、Instagram等电商或社交平台打开市场,避免初期重资产投入带来的风险,就像Minimalist那样从一条帖子起步,逐步积累口碑和客户。

第三招是精准破圈,先深耕细分赛道,比如Aarushi聚焦手工服饰、Minimalist主打功效护肤,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后,再通过跨境电商或线下门店拓展市场边界。

胡润印度的报告早已指出,财富创造的格局正在从大都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印度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全国157000家被认可的初创企业中,超过51%位于二线和三线城市。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低运营成本、完善供应链、电商普及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更离不开年轻创业者从“代工”到“创牌”的思维转变。

曾经,“创业就要去大城市”的想法深入人心,但印度小城的实践证明,创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所在城市的规模,而在于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土壤。

对于普通人而言,与其在大城市内卷拼资源,不如回头看看家乡的产业基础和成本优势,当《创智赢家》的创业梦想照进现实,当小城的供应链遇上电商的快车道,一场属于普通人的创业红利正在悄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