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些品牌背后都是老字号!一探究竟,你认识几个?

哇,这个说法很有趣!确实,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甚至感觉非常“新潮”的品牌,背后可能都隐藏着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根基。
老字号通常代表着历史的沉淀、技艺的传承和某种文化符号。当它们与时俱进,融入现代设计、营销和商业模式时,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既有底蕴又不失活力的品牌。
让我们来盘点一些例子,看看你认识多少:
1. "同仁堂 (Tong Ren Tang)" "领域:" 中医药 "成立时间:" 始于1669年(清朝康熙八年) "认知:" 这个绝对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虽然现在同仁堂也推出了很多现代化产品线,但其“药都”的金字招牌和传统信誉是核心。
2. "全聚德 (Quanjude)" "领域:" 烤鸭 "成立时间:" 始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 "认知:" 北京烤鸭的代表,尤其是“挂炉烤鸭”,是很多游客和食客的必尝之选。它也是国家特级酒家。
3. "张小泉 (Zhang Xiaoguan)" "领域:" 剪刀 "成立时间:" 始于清顺治

相关内容:

“年轻人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答案已经藏在北京合生汇那间每天挤满打卡党的同仁堂里:卖中药的柜台旁,摆着一杯加了黄精、枸杞的“晚安奶茶”,杯子印着插画师手绘的24节气图案,拍照发在小红书自带滤镜。

开业不到一年,50家这样的“知嘛健康”小铺,把日均300人次稳稳地吸进来。

养生不再是老年话题,它成了Z世代晚上八点的社交货币。

这不是孤例。

茅台开了“茅小凌”数字藏品,2秒抢空;转头又把酒心巧克力塞进德芙,24小时卖掉1个亿。

东风旗下的岚图,用户平均年龄跌到35岁;越野圈“最硬”的猛士917,订单里42%的买家是90后。

它们背后有一套共同公式——“老字号+年轻触点=新物种”。

公式看似简单,真拆开却有三道门要过。

第一道门:把老招牌切成“社交货币”

同仁堂把一整部《本草纲目》翻译成了“杯子语言”:晚安奶茶、红枣拿铁、人参气泡水——一杯一个小故事,拍个照就能发圈。

年轻人买的不是药,是“我懂得照顾自己”的徽章。

数据说,78%的Z世代会只因为“这东西好拍”而下单——一张好看的图就是通行证。

第二道门:子品牌独立成“生态”,而不是老瓶贴新签

过去老字号做年轻化,常把LOGO印在T恤上就算交卷,如今是“另起一行”。

茅台的“茅小凌”、东风的“岚图”“猛士”“奕派”,全都像独立公司一样运营,产品、预算、渠道、社群都单独核算,老爹只做背书。

好处显而易见:岚图2023年销量涨160%,而茅台飞天酒的价格体系却纹丝不动。

子品牌冲锋,母品牌守价——一攻一守,棋盘清晰。

第三道门:从“联名噱头”升级到“共创产品”

五芳斋把粽子做成了数字藏品,内联升把千层底布鞋玩成潮鞋,但最稳的联名是不止于互相贴LOGO的“闪婚”,而是持续共育下一代产品。

茅台×德芙酒心巧克力用的是茅台基酒二次调配、巧克力低温锁香工艺,上市之前双方工程师泡了三个月实验室。

消费者能一口吃出“茅台味”,也能看到德芙的丝滑——真正共创才有复购。

数据证明:含中药材的饮品类复购率高达65%,远高于普通茶饮的45%。

健康零食化,正是一次成功共创的结果。

三道门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潮:年轻人从“买功能”变为“买身份”。

日本虎牌保温杯把经典子弹瓶塞进赛博朋克动画;法国酩悦香槟开发AR瓶盖,扫一扫能看见一段巴黎焰火——老故事必须配新媒介。

国内老字号们学得飞快,直播带货GMV一年涨300%,“新中式”市场正以2万亿规模冲向2025。

当然,风险也躲在热闹里。

过度年轻最怕稀释本味——中药奶茶如果甜到没有回甘,年轻人转身就走;子品牌太多,内部打架,库存、供应链、用户认知都会乱成一窝蜂;而把故宫纹样随意改成卡通贴纸,更可能被批评“轻佻传统文化”。

守住边界,是老字号与年轻人“谈恋爱”的前置条件。

结尾给一句最实在的提醒:

所有爆款最终都要回到“能不能反复买”。

同仁堂用晚安奶茶抓住第一次眼球,靠的是中药助眠这一真功效;茅台巧克力爆卖后,紧接着宣布成立“茅台青年实验室”,目的就是把一次性流量炼成长期粘性。

老招牌的底气是岁月和信任,而年轻人愿意为“信任+新意”重复刷卡。

时代不缺新品牌,缺的是老而不旧、新而不飘的中间态。

能做到这一点的老字号,下一次刷屏的,就不只是一张朋友圈照片,而是一整段新消费史上的脚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