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引领 | 陕西文旅焕新活力,科技赋能,历史对话新篇章”

以下是一篇关于陕西文旅新活力:用科技,与历史“对话”的文章,主题是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陕西文旅新活力:用科技,与历史“对话”"
金秋的陕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陕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让历史“活”起来,为陕西文旅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科技赋能,让历史“对话”"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兵马俑、大雁塔、华清宫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沉睡的历史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是陕西文旅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陕西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历史文物“开口说话”,实现了与游客的互动交流。
"数字博物馆,云游陕西:" 陕西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各大文博单位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通过高清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藏品。游客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云游”陕西,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AR/VR技术,沉浸式体验:" 陕西各大景区积极探索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例如,在兵马俑

相关内容:

夜幕降临,灯火中的唐式建筑为西安这座城市添上了一抹繁华。化着簪花仕女妆的游客在拍照打卡,身着唐代服饰的店家在沉浸叫卖,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内热闹非凡。街中的“盛唐密盒”舞台上,NPC正在上演脱口秀,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

大唐不夜城(新华网 陈星彤摄)

坐上“飞行座舱”,通过巨型球幕与全息投影,俯瞰盛世长安。飞越大明宫、掠过大雁塔、欣赏上元节灯火……失重感搭配上水雾、风速、香氛与温度,多重感官刺激将游客的沉浸感体验拉满。在西安曲江新区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区内,曲江飞行剧院正在上演《长安之上》。

据悉,在大唐不夜城的发展进程中,其深刻把握着“文化为体、科技为用”的融合逻辑,未来也将继续推进大唐不夜城的科技化发展。

同样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数字化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青铜器文化。点击互动墙,选择青铜器,通过手指滑动带着青铜器旋转,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青铜器的细节;点击互动屏,跟随指示开始游戏,游客正在通过互动游戏感受弩机的魅力。

游客体验互动游戏。(新华网 陈星彤摄)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表示:“之前的陈列难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了,加上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之后,社会反响很好。春节、国庆等假期期间,每天的日接待量达到了20000多人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翟慧萍表示,将以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从四个方面切实扛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责任使命。筑牢文物保护根基,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健全文物保护安防体系;不断推出精品展览,把每个展览都打造成高品质、品牌化的展览,构建展陈多元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包装并升级研学课程,让博物馆教育从活动式向品牌化、课程化、数字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提升博物馆教育的品质与职能;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产业矩阵,用“何尊”等核心IP做市场运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将单一的文化产品向全链条升级,实现文化产业与市场价值的双赢。

从周秦雄风到盛唐风华,科技让文旅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就走”,它让人们跨越时空,与历史文化“对话”。陕西,一个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如今正借力科技,唤醒文化“记忆”,以文化创新赋能社会文明提升。(新华网 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