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4大运动品牌,曾经风靡一时,看看有你穿过的吗?
在运动品牌的浪潮中,有些品牌曾经风光无限,但后来却逐渐失去了市场地位,甚至不得不进行品牌转型。以下列举了四个曾经风靡一时,但如今却有些落寞的运动品牌,看看有你穿过或知道的吗?
1. "亚瑟士(ASICS)":亚瑟士是一个源自日本的运动品牌,以其专业运动鞋和服装而闻名。然而,近年来,亚瑟士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其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运动品牌所侵蚀。
2. "布鲁克斯(Brooks)":布鲁克斯是一个源自美国的运动品牌,主要生产跑鞋和跑步装备。虽然布鲁克斯在跑步爱好者中仍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市场地位已经不如从前,被新品牌所超越。
3. "索康尼(Skechers)":索康尼是一个源自美国的运动品牌,以其舒适的运动鞋而闻名。然而,近年来,索康尼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其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运动品牌所侵蚀。
4. "新百伦(New Balance)":新百伦是一个源自美国的运动品牌,以其舒适的运动鞋和服装而闻名。然而,近年来,新百伦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其市场份额逐渐被其他运动品牌所侵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品牌虽然目前的市场表现有所下滑,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
相关内容:
“Kappa门店关了2000家,德尔惠靠周杰伦旧鞋续命,喜得龙连破产拍卖都没人举牌。

”

这不是段子,是2024年运动江湖的真实切片。
曾经把“背靠背”“德尔惠,on myway”喊得震天响的那批品牌,如今集体滑到悬崖边。
它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今天不怀旧,也不唱挽歌,直接拆给你看:一条“老品牌死亡公式”,四组对照实验,读完你就能拿去对照任何正在走下坡路的消费品——包括你公司那个卖不动的产品线。
---
死亡公式:品牌老化 = 产品惰性 × 渠道锈蚀² × 用户断层³
把上面四个品牌套进去,指数级滑坡一目了然。
---
实验组A:Kappa——把“时尚”当续命丹,结果吃成过敏药
2023年母公司财报血亏4.5亿港元,关店2000家,正品跟假货比例4∶6,等于消费者每买10件就有6件是山寨。
问题拆解:
1.产品惰性:2009—2019整整十年,Kappa主款还是那条“串标运动服”,面料没变、版型没改,只把颜色从荧光绿换成雾霾蓝。
2.渠道锈蚀:线下关店,线上授权泛滥,价格体系一天三变,消费者干脆买最便宜的“莆田同款”。
3.用户断层:95后只记得“这牌子我叔年轻混酒吧时穿过”。2024联名日本BEAMS,想蹭滑板国家队抢Z世代,结果滑板少年一句“没听过”直接送终。
结论:把“曾经潮”当永久通行证,却拿不出新故事,年轻人连骂都懒得骂,直接无视。
---
实验组B:德尔惠——周杰伦是“时光机”,不是“发动机”
2022年商标被贵人鸟1.05亿元“捡尸”,下沉到县城,单价150—300元,2023复刻“Jay联名鞋”首日卖1万双,一周后日销跌到两位数。
问题拆解:
1.产品惰性:复刻版只是把2005年的鞋模重新开模,中底材料连EVA都懒得升级,消费者上脚发现“硬得可以当凶器”。
2.渠道锈蚀:抖音官方粉丝不到5万,直播时主播喊“家人们”喊到破音,在线人数始终两位数——县城青年刷抖音,但不去官方店。
3. 用户断层:80后买情怀发朋友圈,00后问“周杰伦是谁的教练?

”情怀是一次性烟花,绚烂一秒,熄火三年。
结论:情怀可以当开门红,只能持续三秒;没有技术升级,复刻就是“复坑”。
---
实验组C:迪亚多纳——技术召回+山寨围城,意大利血统也救不了
2023年赞助戴维斯杯,冬奥会滑雪装备销量+30%,看似风光,同年却召回3批次跑鞋,原因是大底硬度不达标,穿10公里直接裂成“开口笑”。
问题拆解:
1.产品惰性:把网球基因当万能钥匙,跑鞋、滑雪鞋都用同一套大底模具,成本省下来了,口碑也省没了。
2.渠道锈蚀:正品市占率不足2%,电商一搜前50个链接全是山寨,价格只有正品1/3,消费者默认“便宜才是真的”。
3.用户断层:网球人群小众,滑雪人群高端,迪亚多纳卡在中间“两头不靠”,Z世代干脆买李宁“反伍”或安踏“冠军”系列。
结论:小众运动不是避风港,是放大镜——产品一旦翻车,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
实验组D:喜得龙——破产三次拍卖流拍,8000万抖音播放救不了尸体
2023年终审破产清算,资产拍卖连刷三次“流拍”,抖音“复古穿搭”话题却飙到8000万播放。
问题拆解:
1.产品惰性:2003年爆款“龙鳞鞋”至今没有再版,仓库里剩的还是2014年的橡胶大底,放到现在一掰就碎。
2. 渠道锈蚀:淘宝只剩尾货店,售价79元还包邮,掌柜留言“真假自辨”。
3.用户断层:郭富城在综艺一句“我代言过”冲上热搜,网友跟风买旧货拍短视频,三天后热度归零,没人真穿。
结论:流量可以是“电子骨灰盒”,让品牌再被看一眼,然后彻底埋进互联网坟场。
---
对照组:同样老资历,为什么“回力”还能蹦跶?
答案只有一句话:它把“死亡公式”里最大的变量——产品惰性——给改了。
2018年回力成立“创新中心”,把底花换成更软的发泡EVA,联名迪士尼、百事、葫芦兄弟,价格带从59元拉到399元,2023年线上GMV突破45亿元。

关键点:回力没把自己当“国民记忆”,而是当“新国货小白鼠”,每季度至少推30款新配色,用快反供应链填住年轻人“喜新厌旧”的胃口。
一句话总结:老品牌想活,必须让“经典”变成“素材”,而不是“圣物”。
---
给你一张“逃生路线图”——把公式反向推导
1. 破解产品惰性
-每年至少拿出30%SKU做“破坏性更新”,哪怕只是换中底材料,也要让消费者摸到“不一样”。
-建立“小快灵”打样中心,45天内能把设计师草图变成可上脚的Sample,比山寨工厂更快。
2. 拆掉渠道锈蚀
-线上:把“价格锚”钉死,官方店、直播、分销一个价,发现破价即断货,让山寨失去比价空间。
-线下:别急着开大店,把门店缩成“体验仓”,一半面积做维修、换底、个性化刺绣,把售后变成二次流量入口。
3. 缝合用户断层
-用“子品牌”隔代沟通:主品牌继续服务30岁+,子品牌用新名字、新Logo、新科技,直接对话18岁。
-把设计师、运动员、滑板少年拉进产品内测群,每款新鞋让100个核心用户先穿先骂,上市前就修好80%槽点。
---
结尾不抒情,只丢一个思考题
2024年运动品牌CR5已经冲到78%,留给“others”的缝隙只剩22%。
Kappa、德尔惠、迪亚多纳、喜得龙用血写成的教训只有一句:
“经典”不是免死金牌,而是加速老化的诅咒——谁舍不得拆,谁就被拆。
下一个轮到谁?
打开你鞋柜里那双“好久不见”的品牌,看看它有没有在45天内给你新故事。
如果没有,它正在悄悄写下自己的死亡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