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品牌倒下的真相:不是没钱,是‘失去灵魂’了”—— 这句话精准地戳中了当代商业环境中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痛点。它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揭示了品牌在激烈竞争中可能遭遇的深层危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 "“灵魂”是什么?"
"品牌核心价值与使命:" 是品牌创立的初衷,是为消费者解决什么问题,传递什么信念,代表什么态度。它是品牌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内在驱动力。
"品牌个性与情感连接:" 是品牌给消费者的整体感觉,是它讲述的故事,是它塑造的形象。它关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信任和忠诚感的基石。
"品牌文化与坚持:" 是品牌内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是它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即使面对短期利益诱惑也毫不动摇。
"创新与进化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灵魂”也包含了品牌面对变化时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是其不断自我超越的渴望。
2. "为什么“失去灵魂”会导致失败?"
"失去差异化优势:" 当品牌不再坚持其独特的“灵魂”,它就容易变得平庸,与竞争对手同质化,无法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的位置。消费者选择品牌时,往往基于某种情感认同或价值认同,如果品牌失去了这些,就失去了吸引力。
"失去消费者
相关内容:
文/曾老师:有趣、有料、有态度,欢迎点击左上角头像“+关注”,文末有彩蛋
导读
做新消费品牌的老板,最焦虑的莫过于“过气”。
好不容易打造一个爆款,流量红利一过,增长就立马放缓。于是,你开始疯狂地追热点、扩品类、搞联名,希望能再造一个“爆款神话”。
但你有没有发现,你越是努力,公司的核心团队——你的金牌产品经理、品牌总监——反而越是跟你“抬杠”?他们质疑你的决策,抵触你的“新想法”。别急着发火,这可能意味着,你的品牌,正在失去最宝贵的“灵魂”。

当老板的“流量焦虑”遇上总监的“品牌洁癖”
张总是我的一位客户,他创立的新消费品牌“食愈”,三年前靠一款“无添加、配料表干净”的希腊酸奶一炮而红。当时,“食愈”是小红书和抖音上的明星,凭借着极致的产品主义和清晰的品牌理念——“给身体吃点好的”,迅速俘获了一大批高知女性用户。公司也从几个人发展到了三百多人。
但从去年开始,“食愈”的增长肉眼可见地慢了下来。张总慌了。他认为,酸奶这个品类已经饱和,必须快速扩充SKU,去抓住更多用户的眼球。

于是,在张总的主导下,“食愈”的画风突变:
- 上个月,推出了对标网红品牌的“代餐奶昔”,主打“热量控制”;
- 这个月,又和一家咖啡连锁搞了联名,推出了“酸奶风味拿铁”;
- 下个季度的规划里,甚至还有“高蛋白肉肠”和“功能性软糖”。
张总每天都在研究流量数据,看哪个品类火就想做什么。但他的品牌总监,一位跟着他创业三年的得力干将,却在一次选品会上彻底爆发了。
“张总,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用户买我们,是因为我们‘干净、真实’。
现在这些代餐奶昔,为了口感加了十几种添加剂,这还是‘食愈’吗?我们的品牌正在变成一个什么都卖的杂货铺!我们的老用户都在后台留言,问我们是不是变了。”
张总觉得品牌总监太“理想主义”,不懂生意。他吼了回去:“品牌能当饭吃吗?没有增长,我们都得死!现在是流量为王!”
这场争吵,让公司的核心团队陷入了分裂。市场部忙着追流量,产品部却充满了困惑和无力感。曾经那个让员工自豪的品牌,现在却让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向朋友介绍。

不是增长乏力,而是“品牌内核”被稀释了
张总的“流量焦虑”,是当下所有新消费品牌创始人的心病。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流量的本质是“广撒网”,而品牌的本质是“深扎根”。当你为了流量而不断扩充不相关的品类时,你其实是在稀释你的“品牌内核”。
“品牌内核”是什么?它是一个品牌在用户心中建立起来的那个独一无二的、最核心的认知。是提到这个名字时,用户脑海里立刻浮现的那个词。比如,提到“食愈”,曾经是“干净、健康”;而现在,可能变成了“嗯…那个卖很多东西的牌子”。
那些“不服管”的品牌总监、产品经理,他们之所以要跟你“抬杠”,是因为他们是“品牌内核”最忠诚的守护者。他们知道,一个品牌的价值,不是靠SKU的数量来衡量的,而是靠品牌认知的强度来决定的。
当下的增长放缓,恰恰可能是因为之前的品类扩张,已经伤害到了品牌认知,导致老用户流失,新用户无法建立清晰认知。就像一些细分赛道,如高品质肉类或无酒精饮品,正是因为其高度聚焦的定位,才获得了高速增长 。
你以为的“增长解药”,恰恰是导致品牌慢性中毒的“毒药”。

拒绝99%的“机会”,一个燕麦奶品牌如何成为品类代名词
伟大的品牌,都懂得克制。
聊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品牌,Oatly燕麦奶。在它成为全球现象级品牌之前,有长达近20年的时间,它都只是瑞典一家非常小众的公司。
在那些年里,他们有无数“机会”可以去扩充品类:豆奶市场那么大,为什么不做?杏仁奶在美国很火,为什么不跟进?甚至做酸奶、做冰淇淋,技术上都毫无难度。
但Oatly的创始人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我们的使命,不是成为一家“植物奶公司”,而是要让全世界爱上“燕麦奶”。
他们把所有的资源、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燕麦”这一件事上:研究如何让燕麦奶的口感更接近牛奶,如何用有趣的方式教育消费者燕麦的好处,如何打造一个叛逆、环保、又有点酷的品牌形象。
他们拒绝了99%的“增长机会”,只为了把1%的“品牌内核”做到极致。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Oatly几乎凭一己之力,定义了“燕麦奶”这个品类。当它终于从一个强大的品牌内核出发,去推出燕麦冰淇淋、燕麦酸奶时,市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因为,用户买的不是“冰淇淋”,买的是“Oatly出品的”冰淇淋。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解决方案:用“品牌宪法”管住野心,让每个人都成为品牌守护者
让你最懂品牌的人,来帮你踩刹车。
如果你的品牌也陷入了“品类扩张”的焦虑,不妨试试用下面三个机制,给你的野心套上一个“缰绳”,重新找回品牌的“灵魂”。
共同制定一部“品牌宪法”。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全公司都要遵守的、一页纸的“法律文件”。召集你的核心团队,花时间去讨论并写下来:
1、品牌使命:我们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例如:“为追求纯粹生活的人,提供无负担的食物选择。”)
2、产品红线:我们永远不会做的三件事是什么?
(例如:“永远不使用人工甜味剂”、“配料表永远不超过10样”、“永远不为了追热点而上新。”)
3、品牌个性:如果我们的品牌是一个人,他/她会是怎样的?
(三个关键词,例如:真实、温暖、有点挑剔。)这部“宪法”一旦确立,就是所有决策的最高准则。

建立一个“新品陪审团”制度。
在任何一个新产品立项之前,必须通过一个“新品陪审团”的投票。
这个陪审团的成员必须多样化,比如:CEO、产品经理、品牌总监、一位资深老员工,甚至可以一位品牌的忠实用户。投票的唯一依据,就是“这个新品是否符合我们的品牌宪法?”。
CEO在这个陪审团里只有一票。这个机制,能有效地用集体理性,来对抗创始人的一时冲动和焦虑。
重新定义“成功”的复盘会。
改变你们复盘会的评价体系。一个新品的成功,不应该只看“销量”和“利润”。引入“品牌贡献度”这个维度来评估。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
- 这个新品,有没有加强用户对我们品牌内核的认知?
- 它带来的新用户,和我们的核心用户画像一致吗?
- 它有没有让我们的老用户感到更自豪?反之,一个销量很高但稀释了品牌价值的产品,应该被定义为“战略性失败”。
这种复盘方式,会引导整个团队从“流量思维”转向“品牌思维”。

总结
老板们,在一个信息爆炸、产品过剩的时代,消费者最稀缺的不是选择,而是“信任”。而品牌,就是信任的容器。
你为了追逐流量而做的每一次品类延伸,都可能是在这个容器上凿开一个裂缝。你公司里那些“不服管”的品牌守护者们,他们不是在阻碍你前进,而是在拼命地帮你堵住这些裂缝。
请相信,增长的短期焦虑,永远无法与品牌的长期价值相抗衡。
学会克制,聚焦于你的“品牌宪法”,让你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品牌的守护者。当你拥有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品牌内核,流量和增长,不过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若您企业也有遇到类似问题,那您可向本账号私信 “绩效” 二字,即可获取一招制敌的精妙策略。我们将为您免费奉上一份时长达100分钟的员工薪酬激励、内部合伙人学习视频方案。
此方案具有快速起效、独具创新的显著特点,宛如一把利刃,助力您在企业经营中披荆斩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