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敬畏消费者”是句空话,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言行不一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ds and actions):"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很多企业和从业者口头上都强调要“敬畏消费者”,但在实际经营中,却往往将利润、效率、市场份额等放在首位。当消费者提出不合理要求、产生负面评价或影响短期业绩时,企业可能会选择忽视、推诿甚至对抗,而非真正“敬畏”。
"缺乏实际行动:" 真正的“敬畏”应该体现在行动上,比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保障消费者权益、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和投诉渠道、对消费者反馈积极回应并改进、给予消费者应有的尊重和尊重其选择的权利等。如果只是口号喊得响,但实际行动跟不上,那自然让人觉得是空话。
2. "“敬畏”的内涵被曲解或肤浅化 (Misunderstanding or Superficiality of "Revere"):"
"变成“怕怕的”而非“尊重的”:" 有时,“敬畏”被理解为对消费者的“恐惧”或“害怕”,担心消费者的投诉、差评或抵制。这种基于恐惧的“敬畏”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的防御性策略,与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初衷相去甚远。
"停留在表面:" 可能只是将“
相关内容: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某白酒品牌老板大谈“敬畏消费者”,转头却大讲如何对送货司机好。我沉默了,更多的是尴尬——这恰恰暴露了整个行业对“消费者认知”的肤浅。
第一个尴尬:用词越宏大,姿态越懒惰
我们常说“敬畏大自然”,是因为在自然面前,人类渺小如尘埃。“敬畏”二字,本质是面对无法理解、无法掌控的庞大对象时,一种自我安慰与救赎的姿态。
可消费者是什么?是你本该走近、本该理解的一群人。动辄把消费者捧上神坛、张口闭口“敬畏”,说白了,就是你懒得研究,根本没打算懂他们。
就像现在很多人见佛就拜,却连佛教、道教都没搞清——你不是真心信佛,只是觉得“跪下去就能赚回来”。
第二个尴尬:都是大佬了,怎能如此肤浅理解“尊重”?
视频里说:“我们敬畏消费者,所以我们对司机很好,规范照顾。”
什么意思?对司机好 = 对消费者好?这就像说:我对送信的鸽子很温柔,所以我一定会写一封好情书。
企业对司机的管理,是内部管理的基本功;而理解消费者,是外部的、深度的认知建设。把两者混为一谈,只能说明一件事:您还在用“土皇帝思维”做品牌,觉得自己对谁好,谁就该感恩戴德。
真正的尊重消费者,不是下跪,而是走进他们。服务好、接待好、诚信——这些是企业的基本底线,不是竞争力。
说白了,白酒行业还是懒,想挣快钱。
研究消费者,需要花时间、花钱、花耐心。举个宝洁“太渍”洗衣粉的例子——很多年前,他们深入研究洗衣服的妈妈。表面看,妈妈买洗衣粉是为了“干净”,所以很多品牌都在强调“科技去渍”。
但宝洁通过大量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妈妈们真正在意的,是看到丈夫和孩子穿上干净透亮的衣服时,脸上露出的那份自豪和骄傲。
这才是理解消费者。这种理解不是“跪”出来的,是“蹲”出来的——是蹲在洗衣机旁、蹲在阳台上、蹲在生活真实的褶皱里,一点点洞察到的。
而那些高喊“敬畏”的企业呢?多数只是把服务标准当尊重,把抽奖活动当洞察。这不是尊重消费者,是把自己企业的基本功,包装成对消费者的“恩赐”。
回到白酒行业——为什么我说他们还在“梦游”?
白酒行业最大的悲剧,不是不懂年轻人,而是彻底放弃了“理解人”这门功课。
你们在会议室里高谈阔论“敬畏”,却从未真正走过消费者那条荆棘之路。你们研究领导喜好、政务流程,研究一切看似安全快捷的路径,却从没蹲在消费者聚餐的桌边,看他们怎么挑酒、怎么吐槽、怎么为了不喝白酒而编100个理由。
当你说“敬畏”时,其实是在建造一座拒绝沟通的神坛。而真正的尊重,是亲手拆掉这座神坛,走下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记住:市场从不相信“敬畏”,它只会无情奖励那些真正理解消费者的人,并冷酷抛弃那些活在自我幻想里的演员。
内容借鉴于行业短视频创作,有感而发,并非完全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