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雅戈尔等男装品牌,市场抛弃背后的原因解析

“杉杉”和“雅戈尔”等曾经风光无限的男装品牌,近年来确实面临了市场压力,甚至在某些层面感受到了“被市场抛弃”或“边缘化”的危机感。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同质化:" "新兴品牌的冲击:" ZARA、H&M、Uniqlo等快时尚品牌的进入,以及国内众多新兴设计师品牌、小众品牌(如网易严选、Shein、速写、UR等)的崛起,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具设计感、更新颖的产品和更快的反应速度。这些品牌往往能更快地捕捉潮流,并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抢占市场。 "传统品牌间的竞争加剧:" 众多男装品牌,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在争夺有限的消费者,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也时有发生,利润空间被压缩。
2.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新一代消费者(Z世代、千禧一代)的崛起:" 这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体验感和自我表达。他们追求潮流、乐于尝试新品牌,对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较低。他们可能觉得传统男装品牌(如杉杉、雅戈尔)过于“商务”、“稳重”,缺乏时尚感和年轻活力。 "消费升级与审美多元化:" 消费者

相关内容:

4年,中国网购比例占整个销售额的10.4%,中国凭借27600亿元成为了全世界网购第一名,从网购比例的增速来看,专家预计2017年将达到15.7%。追溯2010年,很多企业当时仍然在强调“开大店、开多店”,但是市场上存在那么一小撮有远见的经销商率先看到了市场平静水面下那股暗流,率先关掉了不赚钱的店铺,将精力和资金放在少数有价值的品牌上,以压缩成本、降低费用、提高现金的储备率。在这批人中间有不少人在2014年的市场寒冬中反而逆境而上。

品牌为什么被抛弃

在日本经常会看到一家三代在优衣库中集体购物的情况,他们都穿一个品牌的服装,可是很少举出中国服装品牌的例子。为什么中国消费者与品牌无法建立起情感依赖关系,而上一代人与品牌的情感关系为什么无法变成一种传统,被后人继承。

西方国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很多,经历过漫长的岁月之后,品牌的价值仍然存在,仍然可以得到新的消费主流人群的厚爱,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市场环境一旦改变,品牌就会被无情的抛弃?

杨大筠认为这与中国消费者的结构断层所带来的文化断层有关系,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就导致为上一代消费者打造的品牌,完全无法赢得新一代消费人群的心。

在杨大筠看来,中国的消费群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40年代~5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经历过社会低潮时期,所以生活大多简朴、节约,而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名牌是雅戈尔、杉杉、鄂尔多斯等。随着这部分人群年龄的增大,他们的消费重点转移到保健品,服装的消费能力直线下降,品牌老化程度随着这些人退出市场变得日益严重。

第二个阶段: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这群人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却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他们对时尚、流行、新生活、国际化有充分认识,但是财富积累的重担压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这部分人群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群体时,他们倾慕像哥弟、敦奴、雅莹、玖姿、劲霸、卡路迪路、七匹狼、迪莱等品牌。这群人再过5年到10年,也会慢慢退出市场。

第三个阶段:1985年~1990年出生的人逐渐成为主流人群,这一批人目前正是企业录用的主流人群,相信在2020年成为主体消费群体。他们喜欢像凌仕集团、欧时力、GXG、太平鸟、地素、大嘴猴等这些潮牌。对于祖辈、父辈所欣赏的品牌不喜欢、不追随、不欣赏。

这种文化价值的完全不认同是造成品牌被年代感说累,成为“品牌印象性老化”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