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vin再掀换标风波,复星重振法国奢华品牌路在何方?

确实,Lanvin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更换Logo,并伴随着管理层和品牌策略的调整,这反映了复星集团(Fosun Group)在重振这个法国奢侈品牌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点:
1. "更换Logo的象征意义:" "试图重塑形象:" 新Logo通常旨在传达新的品牌方向、价值观或目标受众。对于Lanvin来说,这可能是试图摆脱过往的阴影,重新聚焦于品牌的核心DNA(如花卉图案、女性力量),或者适应不断变化的时尚潮流和消费者期望。 "反映内部动荡:" 快速更换Logo也可能象征着内部策略的不确定或频繁变动。接任者(如现任CEO Hicham Ramdani接替Alexandre de Juniac)往往需要留下自己的印记,而Logo是其中最显著的方式之一。 "对市场反应的调整:" 原Logo可能被认为未能有效吸引目标客户或传递正确的品牌信息,因此需要调整。
2. "复星面临的挑战:" "品牌复苏之路漫漫:" Lanvin在经历前任CEO时期(尤其是在与爱马仕合并失败后)的动荡和业绩下滑后,品牌形象和销售额都受到了影响。重振一个已经失去部分光环的奢侈品牌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 "管理层频繁变动:" 从Alexandre de Juniac到Christ

相关内容:

记者 | 陈奇锐

编辑 | 楼婍沁

法国奢侈品牌Lanvin近日宣布更新Logo。和旧版相比,新Logo使用了更具古典美感的字体,字母更为纤细且间距更大。为了配合新Logo发布,Lanvin也推出使用该标志的新广告,由著名摄影师负责Steven Meisel拍摄。

更换Logo几乎是如今所有奢侈品牌宣布转型后的固定举措。在Hedi Slimane执掌圣罗兰时,他就把“Yves Saint Laurent”改成了“Saint Laurent”。Riccardo Tisci成为博柏利首席创意官后,它把Logo由传统的罗马字体改成了简洁黑体。

简化字母标志的核心意图是强化品牌形象,显眼的黑体无衬线字体在社交媒体上更容易突出,也更容易转化到T恤和卫衣等带有街头风格产品的设计上。

而Lanvin被复朗集团(原复星时尚)收购后,就已经对原版Logo进行过了细微修改,字体更大且更为紧凑,但整体变化不大。而复朗集团为了推进集团化形象的统一,也在2021年11月宣布启用新的标志形象,还推出了一个新的官方网站。

按照计划,复朗集团将在2022年年内完成上市。此前其发布公告称,已与春华资本集团旗下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Primavera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达成合并协议,但修改后的投前股权估值从12.5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

当前Lanvin是复朗集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财报,在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复朗集团收入增长73%至2.02亿欧元。其中Lanvin全球销售额增长117%至6400万欧元,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分别录得201%和235%的增长。

作为一个成立于1889年的品牌,Lanvin在欧美市场有着更高的知名度和接受度。即使是在Alber Elbaz担任创意总监并复兴品牌的时候,Lanvin也没有走上快速扩张的道路。而到2015年后大量奢侈品牌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之时,Alber Elbaz已经离任,Lanvin陷入到了持续数年的混乱之中。

复兴Lanvin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虽然有着超过百你历史和丰富的时装遗产,现代形象和概念却是由Alber Elbaz创造。品牌和设计师过度绑定导致了消费者常常“意难忘”,而偏偏Lanvin的市场厚度又不足以使其像迪奥或路易威登那样可以直接选择和前任风格大相径庭的设计师。

为此,复朗集团直接对原本Lanvin的内部结构进行更新,其中包括一位新的设计师和首席执行官。现任创意总监Bruno Sialelli此前曾在Paco Rabanne和Acne Studios等品牌担任过设计师,进入Lanvin之前他默默无名。

Bruno Sialelli的Lanvin首秀呈现出了不同风格元素的杂糅,一扫此前两个创意总监的优雅风格,变得活泼和多样化起来。从社交媒体趋势来看,他也为Lanvin带来了自己的爆款单品,比如猎豹手柄的手袋和装饰了层叠褶皱的运动鞋。

而相较于已经对“旧Lanvin”形象建立起深厚的印象的欧美市场,还未对品牌有足够熟悉度的中国更容易推动转型。复朗集团将Lanvin多个营销活动选择在国内举办,包括成立130周年的展览。而在过去几年,Lanvin在国内开店速度也在加快,入驻了上海恒隆广场和杭州大厦等高端购物中心。

不过整体而言,Lanvin在中国的市场渗透率仍有待提升。

在2021年10月复朗集团完成新一轮融资时,董事长程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旗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目前尚处于较低的水平,贡献了约10%的营收。

而另一个Lanvin需要担心的问题则是,新团队对中国市场的熟悉让品牌能够熟练运用多个社交平台进行营销。

但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奢侈品牌,这些举措却也有可能会使形象受损。对于那些有意通过收购来组建奢侈品牌集团的中国公司来说,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如何有效将本地经验和品牌历史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