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描述了一个曾经非常辉煌,但后来陷入困境的体育用品公司的经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情况:
"1. 曾经的辉煌:"
"“吊打安踏李宁”": 这说明该公司在巅峰时期,市场份额极高,竞争力非常强,甚至能够压制行业巨头安踏和李宁。这可能意味着它在产品设计、营销、渠道、品牌等方面都拥有显著优势。
"“10年关店3000家”": 这虽然听起来负面,但也反映了该公司曾经拥有庞大的规模和广泛的布局。关店可能是因为战略调整、经营不善、市场变化等原因。
"2. 失败的原因:"
"亏损十几亿": 这表明该公司在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出现了严重的经营问题,导致收入无法覆盖成本。
"关店": 大量关店可能导致收入锐减、品牌形象受损、员工失业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3. 当前的困境:"
"靠卖商标生存": 这说明该公司已经失去了核心的竞争力,无法通过正常的生产和销售来获取利润,只能依靠出售商标等资产来维持运营。
"可能涉及的公司:"
根据这些信息,最有可能的公司是"361度"。361度在2010年前后是中国运动鞋服行业的第三巨头,仅次于耐克和阿迪达斯,曾一度超越安踏和李宁。但后来由于战略失误、产品创新不足、市场竞争加剧
相关内容:

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首席商业洞察
- 作者|首席商业洞察

引言:当年穿Kappa串标卫衣的人,现在衣柜还留着吗?
当你想在购物APP上入手运动鞋,会发现运动品牌销量排行榜上,安踏和李宁稳居前排,特步和鸿星尔克也排得不低。
但Kappa却不在榜上,像个“查无此人”的牌子。

图源:网络
可当年,它火遍校园,霸屏步行街,曾在中国创下年销42亿的战绩,完胜安踏李宁,登顶中国运动品牌第一。
巅峰时有4000家线下门店,“五步一家”的盛况。撞色卫衣、串标运动裤,是当时的潮人象征。
现在年轻人买运动鞋、服饰,压根想不到Kappa,只觉得“背靠背”logo眼熟而已,产品谈不上感兴趣。

图源:网络
自2011年后,Kappa的财报状况不容乐观。2024财年净亏6.39亿元,无奈选择变卖日本、欧美及中国童装线商标使用权,才勉强可以继续运转。
那个曾经吊打一众国产运动品牌的顶流,怎么会成如此境地?
百年沉浮从意大利到中国顶流,再到变卖资产现在的Kappa,靠变卖资产艰难求活。
2022年初,Kappa母公司中国动向发布公告,将中国内地Kappa Kids商标独家使用权卖给泉州平步鞋业,期限为10年。

图源:中国动向有限集团公司公告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此前它已出售Kappa日本商标及知识产权,还有Phenix品牌在多个国家的独家使用权。
可见其财务状况多悲凉。2022财年亏损17.83亿元、2024财年亏损6.39亿元;今年3月前,销售额同比下滑12.4%至16.8亿元。
门店数量从巅峰时的4000骤降到1000家。很多一线城市的Kappa门店,要么在商场不显眼处,要么干脆闭店。
从前它是“潮流象征”,当下很多年轻人嫌弃Kappa“low”,也有网友吐槽,觉得它的鞋太普通,刻意追求潮流,没啥记忆点。

图源:小红书
Kappa昔日的风光不复存在,它也曾是中国市场的黑马。
挣扎求生的Kappa,自1916年就诞生意大利,前身是袜子厂。
1969年是它的命运转折点,Kappa继承人Maurizio Vitale偶然捕捉到男女背靠背的剪影,自此火遍过全球的“背靠背”logo出现,象征着青春、激情、叛逆。
此后Kappa在体育圈如鱼得水。1979年赞助尤文图斯,“背靠背”logo在豪门战袍上延续20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美国田径队设计反光金银色比赛服,见证16枚金牌诞生,成为运动科技的代名词。

图源:TOM体育
并陆续赞助AC米兰、意大利国家队等27个国家的上百支运动队。
2002年Kappa通过李宁代理进入中国,但意大利风格接受度不高,持续在亏损。
2005年,李宁前高管陈义红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以3500万美元买断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永久经营权,Kappa正式转为国产品牌。

图源:网络
陈义红精准抓住市场空白后“大杀四方”。当时安踏李宁主推传统运动风;他便调研年轻人喜好,推出明艳撞色、潮流剪裁的“时尚运动风”,还花30万美金,高薪挖来韩国设计师洪宣。
营销上,跳出专业体育圈,找来黄晓明、汪东城等明星代言,赞助音乐节,用“融入生活”的软营销打动消费者。

图源:新浪娱乐/黄晓明出席Kappa品牌旗舰店开业
渠道上,采用“零预付、高提成+业绩奖励”政策,发展40个大经销商管理1500家门店。上游生产找外包,轻资产模式让Kappa爆发式增长。2007年香港上市,市值超200亿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销售额冲到33亿元,超越安踏李宁;2010年最巅峰时期,年销42.62亿元;随处可见的Kappa门店,很多人都想开一家来赚钱。

图源:网络
定位、营销、渠道统统踩进衰落大坑Kappa的衰落,并不是行业红利消失那么简单,而是在品牌核心战略上连续犯错。
在传统运动品牌扎堆的市场里,它精准定位“时尚运动”,让运动服不限于健身穿,也能日常搭配,戳中年轻人的潮流需求。
差异化定位的胜利,让Kappa能开挂。但过后,又陷入定位混乱。
国潮兴起,跟风做复古潮;专业运动市场火热,又推出滑板鞋系列;既想保住高端形象,又想靠低价走量。

图源:网络
可性价比干不过安踏特步、高端又拼不过耐克阿迪,进退两难。
早年靠“个性撞色”出圈,但后来消费者追求专业运动的核心科技,或是偏爱国潮文化。而Kappa只在配色和logo上做文章,没有真正的核心价值输出。
早年的营销有多出众,后期就有多平庸。用明星代言、生活场景营销,让品牌和青春潮流深度绑定,那时的Kappa创新破圈。
后期却是“跟风式内耗”。别人联名,它也联名《哆啦A梦》等IP,和仓石一树等潮牌合作,可联名款没什么记忆点,价格也虚高,消费者买回去穿没几次就压箱底了。

图源:网络
别人签流量明星,它就找权志龙、黄明昊、希林娜依·高代言。短期内的确有热度,但没有配套的产品和营销场景,转化不成忠实用户。

图源:网络
辉煌时的Kappa,轻资产模式功不可没。不用投重资建工厂、开直营店,只需要靠经销商就能快速铺渠道,用最低成本实现规模扩张,看似绝佳选择。
实则有很严重的“失控”缺陷,自己不用生产,不直接销售,都交由第三方代工,但质量和管理标准却没有严格把控,也无法及时掌握市场反馈。
2011年行业库存危机,安踏李宁果断转型直营模式,关低效店、清库存、加强供应链管控,危机很快过去。
Kappa就不同了,和轻资产模式“锁死”,经销商为了清库存,私下串货、低价倾销,甚至公然卖假货,市场价格体系彻底混乱,品牌信任度直线下降,门店客源骤减,经销商纷纷扯店。

图源:赢商网
渠道失控,导致Kappa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当网购兴起,它的线上渠道建设滞后;当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小众化产品时,Kappa因缺乏直营的直接反馈,产品迭代缓慢,总是慢半拍。
反观安踏通过“直营+加盟”结合模式,李宁大力发展电商和私域,都能随势而变。
不管是品牌定位、营销策略,还是渠道选择,都为Kappa的跌落埋伏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Kappa的差距一目了然李宁也和Kappa一样经历过低谷,但它很快就找准方向,瞄准国潮,转型直营。
定位上,从传统转向“国潮+专业运动”,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结合。2018年纽约时装周的“中国李宁”系列大放光彩,并持续输出国潮元素,强化品牌辨识度。

图源:网络
营销上,不盲目跟风流量明星,选择和品牌调性契合的艺人,同时深耕体育赛事赞助,保持专业运动基因。
渠道上,大力推进直营化,核心城市开旗舰店和概念店,直接触达消费者,还能最快收集市场反馈,产品迭代速度快。
产品上,专业潮流两兼顾,篮球鞋的“䨻科技”、跑步鞋的“弜科技”,竞争力满满;敦煌联名、悟行系列等爆款深受年轻人喜爱。

图源:网络
而Kappa既没有找到独特的品牌文化内核,也没有完成直营转型,渠道失控、产品乏力,自然是无法复制李宁的成功。
FILA曾是濒临破产的意大利品牌,被安踏收购后才崛起,2020年营收突破174.5亿元,成为中国市场第三大运动品牌。
它精准卡位“高端时尚运动”,避开耐克阿迪的专业运动竞争,也不和安踏李宁拼性价比,主打2000-5000的中高端市场,目标客群是追求品质和时尚的都市白领。
签约高圆圆、江疏影等气质型明星,打造优雅运动的品牌形象,和Kappa的“街头潮流”形成差异化。

图源:网络
坚持直营,门店都在高端商场,装修简约显质感;产品注重设计和品质,每年都有多个联名系列,比如和玛莎拉蒂、迪士尼的合作。
它的转型和早期的Kappa有相似之处,但做得更极致。Kappa没有坚守高端定位,反而因渠道失控,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失去高端市场的话语权。
滑雪赞助本是“王炸”,却成“无效资源”作为深耕“运动+时尚”的百年品牌,Kappa自带“体育基因”。2022年开启和美国滑雪与单板滑雪协会长达十年的合作,是能扭转颓势的好资源。

图源:步外
单看合作规格,这称得上行业顶级配置。十年期限,能让Kappa深度参与滑雪装备的研发迭代,和美国队共探性能边界,形成“专业赛事背书+科技沉淀”的闭环。
滑雪服对功能性要求极高,防风防水、保暖透气等指标都需要通过赛事实战不断优化,十年足以让Kappa打造专属的滑雪科技标签。
此次推出的滑雪服,就搭载了Kappa Ski System Technology™技术系统,采用双层机械弹力面料,防水等级达20000mmH2O,还有其他的专效工艺,完全对标顶级户外品牌。

图源:搜狐网
合作还涵盖所有国际雪联世界杯赛事,再加两届冬奥会,曝光范围覆盖全球滑雪爱好者。尤其是2026年意大利冬奥会,Kappa作为本土品牌赞助,“主场优势+全球曝光”,是很多品牌求之不得的营销契机。
而且,Kappa并非只供贴标装备,而是全套赛事装备的研发供应,且落地为民用产品。从Kappa USA官网的专属系列来看,含高山竞速服、滑雪裤等全品类,有高价专业认证的竞速服,也有低价入门级周边的棒球帽等。

图源:步外
Kappa完全能通过滑雪赞助填补自身在专业运动科技上的空白。即便有优质资源和成型产品,Kappa依然没借势翻盘。
专业装备与民用市场渠道分散,国内消费者购买门槛极高,虽有民用款,但3个销售渠道都仅限海外,不支持直邮中国,需要第三方转运。
反观安踏赞助北京冬奥会后,电商平台同步上线奥运同款,一键可下单;FILA的高端滑雪服系列也能在国内专柜和电商平台轻松买到。而Kappa合作款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不仅流程繁琐,还可能面临无售后问题。

图源:Kapp全球官网
另外,营销几乎“为零”,这本是自带流量话题的亮点,但Kappa没有配套营销,社交平台基本刷不到,很多消费者还不知道赞助这件事。
2026年意大利冬奥会的“主场优势”也没有联动国内滑雪胜地做线下体验,更没有推出“主场冬奥限定款”并同步国内,错失了最佳时机。
以及品牌调性与专业赛事错位,滑雪偏向专业高端和功能性,而Kappa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早已不是专业运动品牌,即使有消费者花心思海淘,也会作对比。
花699欧元买一件Kappa滑雪服,不如选择口碑更稳的始祖鸟,就算真的买到了也难以打动核心客群。

图源:步外
Kappa要想带动品牌增长,得让赛事科技落为消费品,打通购买渠道,带动销售。
海外在售的合作系列可以和国内专业户外电商平台合作,简化购买流程。同时,把滑雪元素融入日常产品,让不想海淘、不滑雪的消费者也能购买。
再用话题营销放大赞助影响力,引导消费者购买。围绕关键点,打造系列营销,如红薯平台发起“Kappa滑雪穿搭”挑战、冬奥会期间同步在国内上线主场限定款,并邀滑雪KOL直播带货,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都能同时提升。
或许这样,这场重磅合作才有意义,可惜,它却跳过了最关键的。
写在最后一个百年品牌跌落神坛,Kappa的故事让人唏嘘。
如今的Kappa,像一个“过气明星”,偶尔靠联名刷存在感,仿佛但再也回不到当年的辉煌。
对Kappa来说,想要真正翻身,可能要重找定位,重构渠道、加大研发、用好资源。

图源:网络
时代在变,消费者在变,运动品牌的竞争规则也在变。当年踩着风口能够独占鳌头,如今若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来“自我变革”,未必没有卷土而归的可能。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