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聊聊苹果公司历史上那些“翻车”的事件,也就是那些让库克(或者其他前任CEO)看了可能都想“删帖”的负面新闻或尴尬瞬间。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黑历史”:
1. "iPhone 4 的“天线门” (Antenna Gate)"
"事件:" 2010年,iPhone 4发布后,用户发现用手握住特定位置(尤其是左下角)时,手机信号会急剧下降。这被媒体和用户戏称为“天线门”。
"翻车点:" 苹果最初试图淡化问题,称是用户使用方式不当。当用户和媒体反应激烈,甚至有人用胶带贴住左下角测试时,乔布斯才在发布会上承认是设计问题,并给出了“贴纸解决方案”(紫色胶带),虽然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幽默。
"影响:" 严重损害了iPhone 4的初期声誉,也暴露了苹果在设计和测试上的潜在问题。
2. "iPhone 4S 的“偷袭发布”与乔布斯逝世"
"事件:" 2011年10月,乔布斯刚刚逝世不久,苹果却突然发布了iPhone 4S,而不是许多人期待的iPhone 5。
"翻车点:" 在乔布斯生前备受爱戴的背景下,由他亲自打造、备受期待的iPhone 5
相关内容:
一直以来,苹果在我心里都是那种“买了就对了”的品牌。iPhone、Mac,设计高级,用得久,拿出手也有面子。不只我这么想。(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爱买苹果。
2024年,苹果年收入3910.35亿美元,比前一年还涨了2.02%。最赚钱的是啥?还是iPhone:
- iPhone:2012亿美元
- 服务业务:962亿
- 穿戴设备、家居与配件:370亿
- Mac:300亿
- iPad:267亿
(2025年有人把美国几家科技巨头合称“MANGO”——Meta、苹果、Nvidia、Google、OpenAI。嗯,听起来挺甜,就是不知道谁才是那颗核。)
不过,苹果也不是神。翻起车来,一样惊天动地。
下面就来盘点一下,苹果史上最让人哭笑不得的8大翻车现场。
1. Apple Newton(1993)
这货是苹果在1993年推出的“个人数字助理”,听起来很未来是吧?主打手写识别功能,结果呢?写什么都认不出来,识别率低到连《辛普森一家》都来吐槽——把“Beat up Martin”认成“Eat up Martha”。
价格还死贵,700到1000美元,就买了个“你写啥它都不懂”的电子废铁。

2. Apple Pippin(1996)
苹果想进军游戏机市场,结果搞出个不伦不类的“游戏机+电脑”混合体。性能弱、游戏少,价格还高达599美元。当年索尼PlayStation才卖299啊大哥!
最后只卖了不到4万2千台,一年后就彻底凉凉。

3. MobileMe(2008)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iCloud的前身”,每年收费99美元,承诺同步邮件、日历、文件……结果呢?登不上、邮件丢、同步崩。
苹果后来还“大方”地送用户几个月免费时长作为补偿。到了2011年,它就被iCloud取代了——终于能用了。

4. iPhone 4(2010)
外观是真经典,不锈钢边框,手感一流。可惜有个致命伤——“天线门”。
只要你用手握住左下角,信号就掉线。
官方回应更是绝了:
“握任何手机都会影响信号……如果你也遇到这问题,别那样握就行了,或者戴个套。” 翻译成人话:“是你们拿手机的姿势不对。”
这下可把用户惹毛了。后来乔布斯不得不开记者会道歉,说“我们并不完美”,并给所有用户送了个免费保护套。

5. Apple Maps 上线(2012)
2012年,苹果在iOS 6中用自家地图取代Google Maps。结果一上线,全是bug:城市位置错乱、地标消失、3D地图糊得像融化的蛋糕。
用户骂声一片,逼得蒂姆·库克公开道歉:
“我们非常抱歉给用户带来困扰……我们未能达到自己的标准。”
他甚至建议用户:“你们先用别家的地图吧,比如Google、Bing、MapQuest。”

6. iTunes Ping(2010–2012)
苹果想搞音乐社交,于是在iTunes里塞了个叫Ping的东西。乔布斯当年还说它是“Facebook和Twitter遇见iTunes”。
结果根本没人用。界面难用,功能鸡肋,免费也没人搭理。两年后就默默下架。

7. MacBook 键盘(2015–2019)
2015年,苹果推出了“蝴蝶键盘”,说是为了更薄、打字更爽。结果呢?一粒灰尘就能让键盘失灵,有的键按一次出两个字,有的键按了没反应。
超过3万6千人联名要求苹果修复,后来苹果还赔了5000万美元和解。2019年,他们悄悄换回旧键盘——算是认输了。

8. AirPower(2017–2019)
2017年苹果展示了一款无线充电垫AirPower,看起来酷炫,能同时充iPhone、Apple Watch、AirPods,还能在手机上显示电量。
结果2018年没发布,2019年也没等到。最后苹果官方直接宣布:“我们搞不定,不做了。”这是苹果极少见的“公开认怂”。

再神的公司也难免翻车。不同的是,有的公司翻完车就装失忆,而苹果偶尔还会说一句:“我们并不完美。”
虽然有时候,这句道歉来得有点晚,态度有点傲。但也许,正是这些翻车现场,让我们记住:
科技公司不是神,产品也不是信仰。它们只是工具,而工具,总会有不好用的那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