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的电商奇迹,揭秘“土特产”价值新定义的幕后推手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苹果”如何通过电商重新定义“土特产”身价的探讨性文章框架,旨在回答“谁在重新定义‘土特产’的身价?”这个问题。
---
"标题:一个苹果的电商之路:谁在重新定义“土特产”的身价?"
"引言:从“土疙瘩”到“金苹果”"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无数优质农产品,如同散落在乡间的“土疙瘩”,曾长期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它们产量丰富,品质优良,却往往因地域限制、信息不对称、品牌缺失而难以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市场认可,甚至沦为“白菜价”的牺牲品。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浪潮席卷而来,一个看似平凡的“苹果”,正经历着一场从田间到餐桌,从“土特产”到高价值商品的华丽转身。这背后,究竟是谁在打破传统窠臼,重新定义着这些“土疙瘩”的身价?
"一、 传统“土特产”的困境:价值被低估的痛"
长期以来,“土特产”似乎总与“廉价”、“同质化”、“信息不透明”等标签挂钩。
1. "生产端分散,规模小:" 产地多为散户,缺乏统一规划和规模化生产,难以形成标准化。 2. "品牌意识薄弱:" 多数停留在“卖产品”而非“卖品牌

相关内容:

图:南方日报

在陕西洛川,果农对着满山苹果开直播;在黑龙江拜泉,全国人大代表任淑媛被乡亲们叫作“干菜姐”,把院子里的干菜、粘豆包卖到全国。看似普通的农家日常,被电商平台和直播间重新串联起来。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3 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5870.3亿元,累计带动618.8万脱贫农民增收;到 2024年,这一板块仍保持15.8%的同比增速,规模稳稳站上“6000 亿元+”台阶。


在这条不断抬升的曲线上,地方特色如何借电商出圈?谁在为“土特产”的新身价埋单?


从黄土高原到直播间:洛川苹果的命运拐点


初秋的黄土高原,洛川的苹果园还带着露水。果农王掌柜把手机架在树间,对着镜头介绍今年的新果:昼夜温差、光照时长、控草覆盖,一条条讲得清清楚楚。屏幕另一端,来自各地的消费者刷着弹幕下单,几分钟内,一箱箱苹果就从“备货中”变成了“已发出”。


这样的场景,在洛川已经不算新鲜。当地早在十年前就明确“洛川苹果”主打品牌路线,陆续引入电商平台、冷链仓储和分级分选线。2014 年洛川苹果线上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2021 年电商销售已达十多亿元,品牌价值则跃居全国水果类前列。对果农来说,从地头等收购商,到在直播间等“下单提示音”,不过一代人的时间。


电商带来的变化不仅是销量。据光明日报报道,每箱苹果上都贴着“扫码溯源”的小标签,冷藏库、质检室挤进山沟沟里,让曾经只在省城出现的标准化流程,成为当地果农的日常。有专家评价,洛川用一颗苹果,把县域农业从“卖资源”推向了“卖技术”“卖品牌”的新阶段——山坡上的那一排排苹果树,既是农民增收的“保险箱”,也是数字乡村的“试验田”。


从个案到趋势:农产品上行的“流量水位”


洛川苹果并不是孤立故事,而是一个更大趋势的缩影。


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 2014年增长近13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 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约是 2014 年的 5 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批发市场—中间商—零售终端”的流通链条,正被一条条“产地直连消费者”的数字通路改写。


到了 2024 年,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在全国农商互联暨乡村振兴产销对接活动上披露,2024 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生鲜农产品线上销售增势更为明显。这意味着,在整体消费增速温和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商仍在高位运行,成为拉动农村消费与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曲线。


更细的研究试图解释这种“流量水位”为何持续抬升。一篇刊登在《电子商务评论》的论文发现,农产品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与用户数“双扩张”:以2024年为例,全国农村和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约为2.49万亿元和0.59万亿元,增速均快于网络零售总体,直播形式从单一带货扩展到场景体验、互动问答等多元模式。另一项针对农产品网络购物的问卷调查则指出,直播中的“可视化过程”和情感互动,显著降低了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风险感知,提高购买意愿与复购率。


在不少电商平台公布的年报中,农产品也日益走向“ 位”。商务部电子商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速已连续数年快于网零大盘,“农产品站上了电商的主角位置”。对产地而言,只要接入这条链路,来自县城甚至村庄的农货,就有机会和全国消费者“实时见面”。


政策托底:从“电商进农村”到“高质量发展工程”


如果把农产品电商比作一条新河道,政策就是这条河的堤岸。


早在“直播带货”成为热词之前,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就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在县域铺设施工图。2019年发布的相关通知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此后,多份配套文件将示范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农产品网络上行”,要求示范县加大资金、技术、人才投入,通过公共服务中心、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农产品提供从生产、加工到仓储、营销的全链条服务。


进入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阶段,政策重心又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024年,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培育100个左右农村电商“领跑县”,打造1000个左右县域直播电商基地、培育10000名左右农村电商带头人。这份《意见》直面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服务不完善、电商人才供给不足等短板,从综合服务平台、现代物流、品牌培育等六个方面给出14条具体举措,意在把“农村电商”从项目工程升级为制度化工程。


农村电商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典型场景,“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经营形态,推动了产业链各个主体、各种要素的重组”。对洛川、拜泉这样的县城而言,正是有了“电商进农村”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连续托底,冷链仓储、直播基地、质检体系等“重资产”基础设施才有了落地空间,让“卖得出去”和“卖得长久”有了现实抓手。


平台竞逐产地:“干菜姐”和县域直播基地


政策搭好了框架,具体的“供给侧”则落在平台与地方的联动上。


在洛川,电商平台举办的“农货节”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据媒体报道,当地与平台合作后,一方面通过预售、拼单等方式聚合订单,另一方面在县城配套分拣线和冷库,实现从“田间—产地仓—快递网”的简化路径。像是洛川“王掌柜”这样的新农人,通过平台一年能卖出上万吨苹果,电商渠道成为销量和品牌的主要增量来源。对很多果农来说,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已拼×件”,已经替代了以往集市上的吆喝声。


在东北黑土地上,则有另一种典型样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黑龙江省拜泉县淑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任淑媛,借助电商平台把小小土特产做成“大文章”。2019年秋,她牵头成立合作社,几年间发展到160户社员,其中脱贫户45户,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科技”的产业化模式。


2024 年,合作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万元,带动勤俭村300名村民就地就业,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在拜泉县唯一的农村直播电商项目支撑下,合作社每年加工销售粘豆包、干菜等产品5万斤,帮助45户脱贫户户均增收 1000元,还让45名留守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任淑媛通过直播展示农产品种植和加工过程,让干菜、粘豆包、大黄米、土鸡蛋等贴上“黑土农耕”等区域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北京、江苏、天津、山西等地——乡亲们口中的“干菜姐”,就这样从村口走向了全国市场。


短视频平台则在重构“产地到城市”的传播路径。从阎良甜瓜到宾川独头蒜,再到洛川苹果、光山茶叶,越来越多农货借助直播和短视频获得“带着乡音”的流量入口。相关研究把这种模式概括为“关注数到销量”的转换机制,以用户关注为中介,直播电商把流量和黏性资源转化为销售增长,一批“县域主播”和“乡镇 MCN”随之成长起来。


在县域层面,“直播电商基地”正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升级改造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引导平台和服务机构进驻,支持建设一批直播电商基地和产地仓,集中提供培训、设计、包装、金融等配套服务。在一些示范县,直播培训、品牌设计、供应链金融被统一布置在园区里,农户“抱团触网”,以“示范户+合作社+基地”的方式进入电商体系——曾经零星的“单点爆款直播”,正在被制度化、可复制的运营体系所取代。


消费者重新定义“好农货”:认品牌、认产地,也认主播


所有这些供给端的变化,最终要落到消费者的选择上。


根据调研显示,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键因素,集中在产品质量、价格策略、售后服务以及季节性、地域性等方面。其中,直播场景带来的即时互动和情感联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生鲜产品“看不见摸不着”的顾虑。有学者总结,消费者在面对农产品直播间时,往往是在“算账”与“讲故事”之间做综合判断——既要看是否实惠,也要看是否可信、是否符合自己对“好农货”的想象。


从平台公开的运营经验看,品牌和产地标签正在成为决策的“关键词”。5870.3亿元的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累计带动618.8万脱贫农民增收,需求端对高性价比、多样化农产品的偏好,与供给端农户和企业的升级转型形成了良性互动。 对不少年轻消费者来说,“洛川苹果”“拜泉干菜”“沂蒙桃子”这些带着地名的人与货,逐渐取代单纯的价格排序,成为打开搜索框和推荐流的真正入口。


不仅如此,在农产品电商之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细节,很多人明知道平台上有更便宜的选择,仍然愿意回到固定直播间复购,因为那里既有稳定的产品体验,也有跨越城乡的情感连接。这种“认主播”的行为,被研究者视为农产品电商从“一次性交易”迈向“关系型消费”的一个信号。


从“卖得出去”到“卖得长久”


从洛川苹果到拜泉“干菜姐”,电商让原本被山河阻隔的农产品,获得了直达城市餐桌的通途,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产业链条。政策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加码,平台在技术与运营端持续创新,消费者在一单单订单中投下“信任票”,共同构成了农产品与地方特色“出圈”的合力。


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如何在保证品质与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避免过度营销和“流量焦虑”;如何让冷链、金融、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均衡铺开,而不是只集中在少数“网红县”;如何在品牌化的道路上兼顾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推进,小小网线正在把更多乡味从田间地头带向全国市场。对无数像洛川、拜泉这样的地方而言,电商不仅改变了一颗苹果、一包干菜的命运,也在悄悄改写一整代农民的职业路径和生活想象。





中国网电商中国综合,部分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商务部官网、市场公开信息及此前报道。

编辑:ST

联系邮箱:ds@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