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经济观察案例。它聚焦于一个普通小镇如何通过聚焦特定产业(帽子制造业)实现经济腾飞,并达到了相当规模(35亿元产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个“镇”了不起的故事:
"1. 聚焦与专业分工的“镇”力:"
"“小而美”到“小而强”:" 这个小镇可能并非一开始就专注于帽子产业,但通过市场选择、政策引导或偶然机遇,逐渐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当“专”字成为核心优势时,就能在细分市场中建立强大的竞争力。
"“帽子国标”的象征意义:" “帽子也有‘国标’”这个说法,即使并非指严格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也象征着该镇帽子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达到了较高水平。这可能包括:
"生产标准:" 材质、工艺、质量检验等有统一要求。
"品牌标准:" 形成了若干有影响力的本地品牌。
"行业规范:"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生产协作网络和商业规则。
"市场标准:" 产品符合国内外市场的准入或审美标准。
这种标准化是产业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的基础。
"2. 产业升级与价值链延伸:"
"从“制造”到“智造”:" 35亿元产值表明,该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青岛4月9日电(记者王欢)全球每3顶运动帽,就有一顶产自这里。在山东省胶州市,以李哥庄镇为中心,年产中高档运动帽、休闲帽近5亿顶,产值约35亿元,产品销往欧美、日韩、非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行走在李哥庄小镇街上,各种帽子厂房错落有致,广告牌琳琅满目。这个小镇12万人,有三成从事制帽产业,全镇有400多家“头”部企业,涉及原辅料采购、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物流运输等全产业链,是个名副其实的“帽子王国”,被称为“中国制帽之乡”。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李哥庄人还是以种庄稼为生。1985年,一名港商与当地企业合作,在李哥庄镇成立了第一家现代制帽企业。短短3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国内制帽行业的佼佼者,也带动了小镇周边的许多家庭作坊,给企业生产帽盖、帽扣、帽艺等上下游零配件。
一顶看似简单的帽子,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技术活”。比如,过去制帽企业多采用丝网印花工艺,不但成本高,而且制作步骤繁琐。经过李哥庄人的数码印花技术升级后,不但低成本、高品质,还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制帽订单迅速增多。

世界各地帽子的流行元素各不相同。美国消费者偏爱“街头风格”,欧洲消费者更青睐“中性色调”,而日本消费者则钟情于“极简主义”……李哥庄人根据各地不同的消费喜好,分门别类给全球消费者生产出各自心仪的帽子,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片运动帽是运动帽的重要品类之一,制作过程包含数十道工序。2013年,李哥庄人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制定“六片运动帽”行业标准。正是这次尝试,最终促成全国制帽行业“国标”的出台,大大减少了低价竞争问题,将整个产业的产值提升了20%。
在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排排机械臂上下挥舞,视觉系统精准定位、机械手迅速抓取面料、缝合设备准确完成每一道缝合工序。仅仅8秒钟,一组复杂的工序便全部完成。
据介绍,自2018年起,这家公司着手研发智能制帽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已有绣眼、合衬、帽眉间线、单双针缝纫等60%的工序实现自动化生产。得益于自动化、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00%,人工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28%。

随着市场拓展、销量日增,李哥庄人开始从贴牌代加工,向打造自主品牌转型。在国内购物平台上,水墨画、百福图、金龙献瑞等极具国潮风格的运动帽令人眼前一亮。“款式大气!”“中国风满满!”“做工精致,处处透着巧思!”……没错儿,这些打着自主品牌印记的运动帽,都是来自李哥庄镇,现已成为“圈粉”潮品。

李哥庄镇的制帽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快速前进。小镇通过打造标准车间,设立智慧共享工厂,运用自动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约30%,生产效率提升约4倍。
今天的李哥庄镇制帽产业,借助互联网技术,正打造集零碳智能制造车间、智造研发中心、工业互联网展示中心于一体的制帽产业集群共享平台,力求打通产业链条“最后一公里”。

40年间,李哥庄镇以“帽子”为支点,从“小配套”到“大加工”、从二手订单到自主接单、从贴牌加工到自主品牌,再到全链条产业集群,小镇的制帽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小小一顶帽子,“缝”出的数十亿元“头”部产业,不仅给全球消费者送上了精美的帽子,也让小镇百姓增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