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遭遇滑铁卢,知名品牌不幸被“除名”,业内震动

关于“海澜之家被除名”的说法,需要更具体的信息才能判断。这个词“除名”可能指代不同的情况,并且信息来源也很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解和相关信息:
1. "从某个特定平台或组织名单中移除?" 海澜之家是一家大型的上市公司,其业务遍布全国。它不太可能从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或媒体名单中被“除名”。但也许它从某个特定的奖项名单、某个特定组织的推荐名单、或者某个特定平台的合作品牌名单中被移除或“除名”了? 例如,某个环保组织可能因为其供应链或环保表现而停止合作或将其移除出某个推荐名单。某个电商平台可能因为合作模式调整而停止合作。这些都可能被解读为“除名”。
2. "负面新闻或声誉受损?" 有时候,当一家公司陷入负面新闻(如产品质量问题、服务纠纷、高管丑闻等)时,媒体或消费者可能会用“除名”来形容其声誉的严重下降,或者指其不再受到推荐。但这并非官方的“除名”动作。
3. "官方处罚?" 如果是指海澜之家因违反了某些法律法规(如广告法、环保法、安全生产等)而被政府部门处以罚款、勒令整改甚至暂停业务等处罚,并且这种处罚是公开的、具有“除名”性质的,

相关内容:


海澜之家被MSCI指数“除名”了。


11月6日,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公布了2025年11月份指数审核结果。在最新的MSCI中国指数调整中,有26家中国公司被新纳入,同时20家被剔除——其中就包括男装品牌海澜之家(600398.SH)。该变动将于11月24日收盘后正式生效。

MSCI指数是全球投资经理的重要参考基准。一家公司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通常意味着它将吸引大量国际资金的关注和配置;反之,被剔除则可能影响其市场流动性与资本关注度。

海澜之家被剔除MSCI中国指数,或源自其近年来的业绩表现。

海澜之家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前三季度海澜之家实现营业收入155.99亿元,同比增长2.23%;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16亿元,同比增长3.86%。但主品牌“海澜之家”营收108.49亿元,同比下滑3.99%。这已是该品牌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连续多个财报期出现下滑。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海澜之家全品牌门店数量为7241家。其中,直营门店2220家,占比达30.66%。线下的门店遍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80%以上的县、市,并进一步拓展到东南亚海外市场。

此前,海澜之家9月26日公告,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公司已通过相关议案,将考虑现有股东利益和资本市场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发行并上市。

海澜之家为大型服饰生活零售集团,旗下拥有多个自主品牌,包括主品牌“海澜之家(HLA)”、女装品牌“OVV”、潮流品牌“黑鲸(HLA JEANS)”、婴童品牌“英氏(YeeHoO)”等,其中海澜之家品牌撑起其整体业绩的半壁江山。

海澜之家最为人熟知的或许是那两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男人的衣柜”“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相较“男人的衣柜”,消费者似乎更爱称其为“爸爸的衣柜”。难以进入年轻人的购物清单,对于海澜之家来说等于失去很大一部分市场。此外,海澜之家业绩不理想可能与自身产品竞争力不足有关。

有媒体了解到,海澜之家在长久以来的发展中依赖“ODM(代工)”模式。在该模式下,海澜之家将大部分生产环节以外包的形式出售给供应商,同时,海澜之家与供货商之间形成了“可退货”与“不可退货”两种进货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货风险。这意味着海澜之家并不完全把控设计研发环节,只给出商品开发提案,由各家供应商细化设计并打样。终端卖不掉的大部分产品也能退给供应商,品牌并不承担库存,也坚持不打折。

业内人士分析称,代工模式对于小规模确实有优势,然而一旦规模做大,全国市场一盘货就面临同质化挑战,没有品牌调性,自然会出现复购率不高等问题。对于目标是长青企业的海澜之家而言,转型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想要赶超优衣库,海澜之家必然要在品牌、产品、渠道、服务等方面有所作为。

源:中国经济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证券日报、北京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