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现象确实反映了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些特点和趋势。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1. "消费分层与下沉市场:"
"“玩水人”的定位:" 这个词通常指那些追求新奇、有趣、社交属性,但预算相对有限或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群体。他们可能更看重产品的趣味性、颜值、话题性或社交分享价值,而非绝对的功能或耐用性。
"“几块钱小东西”:" 这类商品通常价格低廉,决策门槛低,购买风险小。对于“玩水人”来说,它们是满足好奇心、获取短暂快乐或进行社交互动的低成本方式。例如,一些设计新颖的糖果、小玩具、贴纸、网红饮料等。
2. "新品牌崛起的驱动力:"
"精准定位:" 新品牌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像“玩水人”这样的细分市场需求,提供符合他们审美和兴趣的产品。
"营销能力:" 在流量成本高昂的今天,新品牌往往更擅长利用社交媒体(如抖音、小红书、B站)、KOL/KOC合作、内容营销等方式进行传播,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度和用户粘性。他们可能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产品的“玩法”和“乐趣”,激发购买欲。
"产品创新:" 即使是几块钱的小东西,也
相关内容:
2007年,乔布斯手中的初代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几乎成了个人一切娱乐的数字中心。自此,智能手机深度嵌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几乎成了人的一部分:坐地铁时、办公桌前、餐桌旁,甚至“蹲马桶”的几分钟,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这块发光的屏幕。而这种形影不离的亲密关系,不断催生出新的“场景需求适配品”——钢化膜满足的是随时随地对脆弱大屏的保护、手机壳抵御跌落、充电宝解决的是当代人对手机重度使用的续航焦虑、支架解放双手…...每一个配件的兴起,都对应着手机深入生活场景后产生的特定痛点。《天下网商》此前报道了“桨板运动”在今夏的流行(《“每天被抢空!”年轻人买爆“划水神器”,有商家销量狂增100多倍》),由此进一步观察到,近年来随着溯溪、桨板、漂流等水上项目在城市中产间流行,叠加暑期高温天催化的“亲子玩水旅游热”——手机被人们带入了越来越多和水有关的场景。当人们的生活半径拓展到溪涧、湖泊、海洋,“玩水”从泳池边的短暂戏水,或是安静地泡一场汤泉,升级为半日甚至整日的沉浸式户外体验时,“如何安全地携带手机下水”便从一个偶然、低频的需求,骤然变成了高频、刚需且场景复杂的需求。人们不仅需要手机防水,更需要它在水中能顺畅地操作、清晰地拍照且不易丢失。而正是这种因“亲水旅游”普及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变迁,和“手机依赖” 共同催生的、具体而微小的场景需求,让“手机防水袋”这个昔日的“小透明品类”被越来越多的品牌所关注到。这个被新兴需求催生的行业还处在早期阶段,它体现出来的市场特点是:规模还不大,但个别品牌增速惊人;参与者众多,从白牌到户外大牌;品类同质化严重,但又具备技术和用户体验的挖掘空间。
从手机周边,转向旅游衍生品
手机防水袋目前还是一个“迷你市场”。据智研咨询统计,2023年中国手机配件市场规模达638亿元。其中,手机保护类配件(壳、膜、支架)占比超60%——但据从业品牌调研,手机防水袋品类的年零售额规模,可能仅数亿元(不考虑汤泉、水上乐园、漂流等场景的集中采购部分),所以放眼整个手机配件市场,防水袋只是小数点的构成部分,尚未形成独立统计口径。而从价格带、参与商家结构来看,手机防水袋这一品类市场也可谓参差:1.销量最高的往往是低价单品,通常不超过10元,构成了当下这一市场里最主流的价格带。《天下网商》在淘宝上搜索发现,卖得最好的,是一款售价6.75元的防水袋,累计卖出了40多万件。产品的背后是一家主营户外产品的店铺,除了卖手机防水袋,还有一次性雨衣、鞋套、冰袖等。2.定价在10—20元之间、相对中端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机周边品牌店铺里,如绿联、倍思等。而部分运动品牌会直接把这一品类授权出去,比如“361”“Kappa”。在这一价格带中,销量较好的产品已售5万—10万件。3.卖得最贵的是户外品牌,比如迪卡侬的手机防水袋定价在40元左右,但销量较低。边界宽泛、参与主体多样,造就了一个相对缺乏标准化的市场:防水袋被天猫放在运动户外大类目中,在迪卡侬眼里,这大概也算得上一个专业户外配件;但绿联、倍思们也把它当成手机周边配件经营;而对白牌商家们来说,这更偏向薄利多销、价格主导的日用小百货。
大部分防水袋从造型到设计都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在消费者侧,《天下网商》采访了多名户外爱好者,当问及对手机防水袋的选择是否存在一定的决策标准时,得到的答案基本都是,“随便买一个”,或是“活动组织方发什么就用什么”。尽管市场整体呈现出白牌为主、品牌为辅的特征,但我们认为这个“迷你市场”背后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天下网商》采访了主营旅行用品的巴迪高,其产品总监希夜向我们介绍,自2023年正式上架手机防水袋以来,这一品类的年销售额已接近千万元级别,成为其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