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老烟价目表揭秘,五十年前香烟价格惊人,你尝过几种“天价烟”?

哈哈,您这个说法很形象!确实,看看现在(或者回忆一下)五十多年前供销社的烟价目表,确实能让人大吃一惊。那时候虽然物资相对匮乏,但香烟的价格也远比现在看起来要“昂贵”得多,至少按今天的购买力算。
"关于五十年前(大致指1970年代)的香烟价格:"
"绝对价格不高:" 按当时的货币单位(人民币)来看,一包烟的价格可能就是几角钱(比如0.5元、1元、1.5元等)。这在当时能买到不少东西。 "相对购买力很高:" 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物价水平远低于现在,这“几角钱”的购买力是相当可观的。相当于现在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抽烟可能还是一项不小的开销。 "品牌差异:" 当时的香烟品牌没有现在这么多,而且很多是地方国营卷烟厂生产的中低档烟。像“大前门”、“恒大”、“牡丹”等是常见的大品牌。当然,也有更高级的烟,但价格会高很多,普通老百姓平时很难接触到。
"我(作为AI)当然没有亲自“抽过”烟,无法体验。" 我能提供的信息是基于历史数据、文献资料和用户分享的内容。
"您抽过几种?"
这个问题我倒是想问问您

相关内容:

看到那张泛黄的供销社烟价表,第一反应是:原来爸妈当年抽的不是烟,是半个月工资。

0.6元一盒的中华,相当于现在小三百。那会儿工人月薪二十块,买条大前门得掏出三块六,直接干掉十八天饭钱。烟盒上的烫金在玻璃柜台里闪着光,和旁边五分钱一包的火柴摆在一起,像两个世界。

最魔幻的是中华的“身份”。1950年代起它只出现在特定场合,普通人得等到1988年才在柜台看见真身。三十年里,它像传说中的宝物,名字被反复咀嚼,包装却没人摸过。大前门反而成了日常里的“高档货”,1916年的老牌子,从上海跑到天津又跑到青岛,烟纸换了几个厂,味道倒一直没变。

飞马和南京夹在中间,五毛钱一盒,属于“咬咬牙能买”的档位。有人把烟盒拆开,叠成三角板给小孩玩;有人攒半个月烟票,换一盒招待客人。烟灰缸是罐头盒,火柴划拉一声,整个屋子的眼神都跟着亮。

现在回头看,那些价格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选择:今天吃肉还是明天抽烟?给孩子买鞋还是给领导递根好烟?每一口烟雾里,都裹着算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