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商标争夺战,老品牌“乔丹”更名“中乔”,揭示了哪些行业规则与智慧?

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乔丹”品牌更名为“中乔”这7年间的商标战,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这场持续多年的商标纷争,核心是围绕“乔丹”品牌名称及其相关商标的归属和使用权展开的。
"背景简述:"
1. "品牌创始人:" “乔丹”篮球鞋和服饰品牌由中国商人丁志忠创立,他本人并非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 2. "商标注册:" 丁志忠很早就注册了“乔丹”相关的商标。然而,由于时间较早或流程等原因,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也成功在美国等地区注册了其姓名相关的商标。 3. "冲突爆发:" 随着丁志忠的“乔丹”品牌在中国乃至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迈克尔·乔丹的商标权冲突日益激烈,尤其是在中国内地市场,双方多次对簿公堂。 4. "改名:" 面对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和品牌形象受损的压力,丁志忠的公司于2019年左右正式将品牌名称从“乔丹”更改为“中乔”。这次改名旨在规避与迈克尔·乔丹的商标冲突,并寻求新的发展。
"这场商标战教会我们什么?"
1. "商标权的重要性远超想象:" "品牌的核心资产:" 商标是品牌最核心的资产之一,它代表了企业的信誉、形象

相关内容:

2021年1月,福建晋江的乔丹体育扛过一场持续8年的商标官司,正式更名为中乔体育。这场围绕姓名权的纠纷,让这家从日用品厂起家的企业,付出了品牌认知度骤降的代价。如今4年过去,中乔体育的转型之路,藏着本土企业最该警惕的生存法则。

网友评论里,不少人提到改名后的直观感受。有人说现在买运动鞋看到中乔的logo,总要愣一下才想起是以前的乔丹,货架上和安踏、李宁摆在一起,辨识度确实差了点意思。还有人感慨,要是早几年就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故事,也不至于现在花这么大力气扭转消费者印象。

商标依赖从来都是企业的隐形炸弹。2012年迈克尔·乔丹起诉乔丹体育时,这家企业已经靠“乔丹”商标在国内运动市场站稳脚跟,门店超5000家。但过度依赖外部IP的风险,早在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商标战里就有先例——2012年那场纠纷后,加多宝失去红罐包装使用权,市场份额一年内暴跌30%。中乔体育虽然保住了生产经营权,却丢了最值钱的品牌符号,这种代价比短期营收下滑更伤根基。

转型的阵痛在财报上看得很清楚。2022年中乔体育营收同比下降5%,线下门店减少300多家,不少经销商直言消费者进店第一句常问:这和乔丹还有关系吗?但转机也藏在阵痛里。2023年企业把研发费用提至营收的3.5%,推出“氢速”系列跑鞋,靠轻量化技术登上2024年波士顿马拉松赞助名单,当年营收回升3%。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消费者认的从来不是名字,而是产品能不能解决需求。

本土品牌最该学的,是把“借船出海”变成“造船出海”。安踏靠收购FILA实现高端化,但同时没丢了安踏主品牌的自主研发;李宁签约奥运冠军打造“中国李宁”国潮线,用原创设计撕开市场。中乔体育2024年推出的“韧弹科技”中底,就是摆脱商标依赖后的关键一步——技术专利握在自己手里,才不怕任何名字纠纷。

现在逛商场,中乔的门店开始挂出“晋江制造30年”的标语,把企业历史和本土产业带绑定。这种做法很聪明,消费者对“老字号”的信任,往往比一个外来名字更持久。但要走得更远,还得避免另一个陷阱:别把转型停在表面。有网友说买过新款中乔鞋,质量不输国际品牌,但店员介绍时总绕不开“以前叫乔丹”,这种话术反而暴露了品牌自信的不足。

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的信任积累。从乔丹到中乔,这7年教会所有企业:靠别人的名字走不远,靠自己的产品才能立得住。中乔体育的转型还在继续,你买过中乔的鞋吗?觉得它现在的产品力,能不能让你忘记那个曾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