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停业近六年之后,西安群光广场的重新开业,对于周边的消费者、商户以及整个区域商业格局来说,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回归和新的开始。
通常这类消息会包含以下一些信息点:
1. "重启时间与方式:" 具体是重新开业,还是部分恢复营业,或是进行大规模的重新规划后开业?
2. "原因分析:" 停业近六年的原因是什么?(例如:资产处置、改造升级、市场因素等)
3. "重启后的变化:" 相比之前,这次重启有什么新的特点?是品牌调整、业态升级、还是服务体验的改进?
4. "市场反响:" 开业后消费者的反响如何?是否有吸引人的开业活动?
5. "对区域的影响:" 对周边商业、就业、以及城市活力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尝试搜索近期的新闻报道,通常会包含更具体的细节。这个消息本身就说明了商业环境的适应性和区域商业的复苏潜力。
相关内容:

群光广场现状 石青玲/摄
停业多年的西安群光广场,终于等来了接盘方。来自西安市新城区官方微信的消息显示,群光广场与质凡商业完成战略合作签约,将打造酒店集群、文旅商业、特色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景和多重体验业态,为老城区商务化转型再次注入新活力。
这个因东大街改造饱受经营困扰的商业体,在经历长时间沉寂后,终于迎来重生时刻。
开业2年即闭店
坐落于东大街的群光广场,距离钟楼仅有200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这座购物中心曾一度成为西安品牌商业的“高光代表”。其所在的地块,本身就承载着浓厚的商业记忆—— 这里曾是西安知名的 “华侨商城” 旧址。
追溯历史,华侨商城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花纱布公司中山大楼,是上世纪70年代东大街的最高建筑。1954年10月,这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安第一家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成为无数老西安人的消费记忆载体。2011年,因东大街拓宽改造,华侨商店被拆除。
2017年,台湾蓝天集团斥资近 18 亿元,在这片承载着历史的土地上打造了全新商业综合体 —— 群光广场。项目占地35.48亩,总建筑面积达21万余平方米。开业初期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迅速“出圈”:穿着靓丽的电梯服务人员、买返活动等,让其成为2018 年西安最受关注的新兴商业体之一。
随后,商场更是提出了“时尚群光、网红群光、钟楼新地标”三大口号,引入了城外驿酒馆、泰炯音乐餐厅、魔方KTV等品牌,还在抖音上通过巨幅国旗、空中花园露天PARTY等活动收获了一波流量。

群光广场现状 石青玲/摄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12月25日,刚结束两周年店庆活动的群光广场发布声明,宣布百货业态暂停营业,声明表示:“未来我司将进行全馆业态调整改造,商品重新组合,以适应西安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这一等就是近6年。期间,西安市新城区政府部门多次对外推介群光广场,2021年大悦城曾赴现场考察,洽谈合作事宜;2022年,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员也前往群光广场调研,围绕医院选址事宜进行洽谈交流。但最终都无疾而终。
中房君在现场看到,如今商场依旧大门紧锁,唯有魔方KTV、沃美影城、星巴克等不太依托商场客流的独立门店还在正常营业。
随着签约协议的曝光,群光广场终于迎来了新生的曙光。商场外部贴出的招商公告显示,目前商场已经开始进行酒店的招商,整体要改成酒店集群。
“一楼会引进综合市场类,二楼会有餐饮,三楼商务办公,四楼以上为酒店。酒店目前意向有亚朵、全季等品牌,具体签约落地还要等招商政策出炉,预计年底前可改造好面世。”一位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表示。
群光广场的“重生”,不仅是单个商业体的命运转折,更被视作西安传统商圈突围的又一次尝试。
传统商圈突围战
“到了东大街,才算真正进了城。”这是老西安人对东大街的印象。
西起钟楼,东至长乐门,全长2150米,东大街是以钟楼为中心辐射的四条大街中最长的一条。鼎盛时期,各地知名品牌争相在这里开店,据统计,当年东大街商户近400家,日均客流高达50万人,节假日可达8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第一金街”。
“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去东大街开元商场买衣服,当时觉得那里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来逛街的人永远都很多。”如今36岁的张女士回忆道。
但这份繁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逐渐褪色。2008 年,东大街改造工程正式提上日程,西安市碑林区为推动这条老街的升级焕新,斥资30亿元启动综合改造项目,并称改造后的西安东大街将成为西安商业“航母龙头”。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漫长的改造周期让东大街逐渐失去往日活力,东大街百盛、骡马市民生百货、兴正元广场等购物中心纷纷闭店。实际上,东大街改造只是商圈没落的原因之一,这背后还有来自电商的冲击,以及城市的变迁等多重因素。
“城市需要发展,西安的骨架被快速拉大,与之匹配的全新的商业综合体、商业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四处开花,打破了钟楼商圈曾经的‘单中心’结构。东大街等商业街的人气和经营状况受到冲击,一些老牌百货相继闭店,沿街商铺一度出现空置。”西安市商圈商业街联合会副会长梁博渊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传统商圈衰落的核心原因。
过去几年,随着城市商业格局从过去的“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商圈,如城南的华润万象城、宜家荟聚,城北的大融城以及熙地港等。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西安预计新增16个商业体,新增商业体量约107.14万平方米,这些项目遍布各区域,包括龙湖长乐天街、源创Oya街区、Insula绿洲等。
据西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中心城区商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西安市近年来重点培育打造“钟楼-大南门”和“小寨-大雁塔”2个都会级商圈,加快推动古城商圈业态更新,使古迹游览、文化体验、国潮消费、时尚零售相得益彰。
不少位于传统商圈的购物中心也重新焕发出了活力,如位于西大街的银泰百货钟楼店,2020年后开始门庭冷落,一度暂停营业,2022年更是进入破产清算。后来,商场改造成长安霓裳里项目,以美食城+文创产品+汉服为主,再次面市。
位于钟楼商圈的民生骡马市购物中心,2024年开始改造,供销大集接手运营后,将1.6万平方米空间改造为二次元主题街区,以二次元主题商业的面貌全新亮相,“平时人流量不多,但是周末、节假日人流量很多。”星悦Mall商场内的一位保洁人员告诉中房君。
与新兴商业体相比,老城区最独特的优势,恰恰在于那些浸润在砖瓦街巷间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些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正是激活其商业活力的关键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