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朱开利,勇于创新,助力“天山纺织”品牌声名远扬

全国劳动模范朱开利,以其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天山纺织”品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推动了企业的技术革新,还积极开拓市场,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他的带领下,“天山纺织”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朱开利始终坚持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优化了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在市场开拓方面,朱开利同样表现出色。他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了“天山纺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还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开展品牌宣传活动等方式,提升了“天山纺织”品牌的形象和美誉度。
朱开利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才华和努力,更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他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相关内容:

style="color: #2A2A2A; --tt-darkmode-color: #A3A3A3;">新疆网讯 (全媒体记者王丽丽)5月1日,在新疆天山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山纺织)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中,有一位工匠的身影忙碌而坚定。

他就是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朱开利,一位用双手和汗水织就毛纺传奇的工匠。从普通挡车工到技术精英,再到车间主任、副厂长。52岁的朱开利用34年时间,通过不断创新、不懈努力,让“天山纺织”这个老字号品牌更响。

18岁初入工厂,面对精密复杂的毛纺机械设备,朱开利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这门技术。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操作细节,反复揣摩各环节和机器调控,晚上挑灯研读专业书籍,硬是把晦涩的术语“啃”了下来。

凭着这股韧劲,朱开利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精湛的行家里手。一次梳毛机在订单交付的关键时刻突发故障,他带着团队争分夺秒排查,发现是传动部件严重磨损,冒着高温抢修数小时,机器重新运转,所有人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笑容。这段经历让朱开利深刻体会到,只要肯钻研、敢担当,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2015年,面对国际羊绒市场激烈竞争,已是车间主任的朱开利力主技术革新。“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关键要让老树发新芽。”朱开利说。之后,他带领梳纺车间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开展原料配比与毛油复配试验,调整纱线相关工艺,兼顾成本和客户品质需求。2021年,朱开利和一线职工通过改进和毛设备、梳毛设备及工艺、更换络筒工序设备,班产提高3%左右,纺纱制成率提高0.1%左右,一年可多纺纱16.2吨,创造经济效益17.76万元,员工月收入增加227元。

202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开利工匠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这里既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作战室,更成为培养新一代“工匠”的摇篮。

朱开利和团队成员先后攻克“利用锅炉回水蒸气给锅炉除氧箱除氧装置”“提高天然气蒸汽锅炉运行能效”等多项技术难关。

2023年,朱开利带领工作室成员与山东成盛科技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对毛纺厂使用40年的梳毛机进行数字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约3%,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操作工人工作强度明显减轻。

2024年,朱开利带头再次对梳毛设备进行梳理优化和智能升级,解决了纱线条干均匀度和设备运行的问题,实现了降本增效。

羊绒行业的发展,不但要在纺织技术上不断创新,销售上也要创新。2024年跨年夜,朱开利参加了“春醒年货购物潮”直播活动,面对镜头,这位技术大拿,却把准备好“染色羊绒”技术讲得磕磕绊绊,但凭借“天山品牌”的公信力和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的背书,直播取得亮眼成绩。这场意外“翻车”的直播,反而以59.8万元单日销售额创下品牌纪录。

这场“美丽的意外”让朱开利彻夜未眠。他更是深刻意识到,面对消费升级新趋势,需要不断创新,让“粉丝”认可。

在朱开利的推动下,工作室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研发出绿色环保节能的原位矿化染色、低温无磷染色技术,以及功能性亚麻羊绒混纺、吊染羊绒衫等新品。同时,企业积极布局电商渠道,在天猫、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品牌,让传统羊绒产品焕发新活力。

与此同时,朱开利每天还是像过去30年一样,提前一小时到车间,仔细检查分布各处的5个温湿度计,22℃的干球温度和19.5℃的湿球温度,在他眼中,这些数值转化为对应74%的湿度值。

“荣誉属于所有坚守制造业的劳动者。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制造不仅有速度,更有坚守!”朱开利说,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劳模作用,继续做好技术传帮带与创新和生产衔接工作,将创新创效实践转化为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让“天山纺织”品牌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