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户外一哥”对决,探路者VS凯乐石,揭秘十大国产户外品牌实力较量

我们来聊聊“新老户外一哥”探路者(Toread)和凯乐石(Kailas),并一起了解一下中国户外品牌 landscape。
"“新老户外一哥”探路者 vs 凯乐石:谁更强?"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强”的定义因人而异,取决于你看重品牌历史、产品定位、市场份额、创新能力还是品牌影响力等不同维度。
"探路者 (Toread) - “老大哥”"
1. "历史与声誉:" 探路者是中国最早一批进入户外市场的品牌之一,成立于1999年。它在早期奠定了国内户外装备市场的基石,拥有深厚的品牌历史和较高的国民认知度,被誉为“户外装备普及的推动者”。 2. "产品线广度:" 探路者的产品线非常广泛,覆盖服装、鞋履、背包、帐篷、睡袋、户外用品等几乎所有户外领域。这使得它能够满足大众消费者和初级户外爱好者的基础需求。 3. "市场定位:" 历史上更偏向大众市场和中端市场,性价比是其传统优势。近年来也在不断推出高端和专业的产品线,试图向更专业的领域拓展。 4. "规模与渠道:" 作为老牌企业,探路者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和线下门店,线上渠道也非常成熟。其整体市场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仍然巨大。 5. "近期挑战:

相关内容:

“花三四千买件冲锋衣,结果下雨照样渗水,国产真就这么差?”——别急,先别急着骂,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你可能连该骂谁都没搞清楚。

二十年前,商场一楼最显眼的位置永远是北面、狼爪、哥伦比亚,国产只能躲在角落做代工。

那时候谁要是穿一件国产冲锋衣,跟穿件雨衣差不多,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去。

可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洋牌开始慌了。

第一波翻身的其实是奥索卡。

1996年,一个瑞士爱好者跑中国来玩,顺手搞了个牌子,直接用戈尔泰斯面料,硬是把价格拉到和洋牌肩并肩。

珠峰、南极科考队都穿它,国产第一次有了“专业”两个字。

可惜后来没跟上节奏,慢慢就哑火了。

直到2025年10月,匹克突然宣布重启“雪山计划”,要在珠峰北坡建国内首个品牌高原测试基地,意思很明显:老子要回来,而且不再靠洋面料,要自己搞科研。

紧接着是探路者。

2008年奥运风一吹,它直接上市,广告打到央视,汪峰吼着“勇敢的心”,销量一路飙。

那会儿探路者啥都做,从冲锋衣到露营灯,连儿童书包都不放过。

可摊子铺太大,专业度被稀释,老用户开始吐槽“探路者变探路旅游”。

直到2024年,它憋了个大招,推出HIMEX 33PRO技术冲锋衣,想重新证明自己还能打硬仗。

能不能翻身?

得看下一代雪山实测。

真正让国产扬眉吐气的是凯乐石。

2015年之后,它一路开挂,自研攀登器材,拿奖拿到手软,价格直接对标始祖鸟。

2025年9月,凯乐石干脆和北斗合作,把搜救芯片塞进MONT冲锋衣,没信号也能一键求救。

这意味着什么?

过去玩户外最怕“失联”,现在衣服自己就是救生圈。

技术+安全智能,这一步把“专业”直接推到“保命”维度,洋牌都还没反应过来。

有人可能会问:除了这三位老大哥,还有谁能打?别急,新江湖已经排好座次。

奥索卡背靠匹克,准备用科研路线再冲一次;探路者把赌注压在HIM系列,想靠极限场景找回铁粉;凯乐石暂时领跑,但后面追兵不少。

诺诗兰带着奥地利血统,价格稳、做工稳,适合不想折腾的人。

牧高笛从帐篷起家,2024年直接发布“荒野横断计划”,把睡眠、背负、穿搭做成系统,野心不小。

伯希和靠年轻化设计+互联网打法,2025年要在港股敲钟,年轻人买单多。

拓路者代工出身,轻量面料+低价,闷声抢市场。

黑冰专做羽绒,睡袋和羽绒服被称“平民版始祖鸟”,性价比狠到让中间商没饭吃。

最唏嘘的是极星,当年也是技术流,后来停产,遗产技术被羽羽绒继承,名字都快被人忘了。

国产户外二十年,像极了一场,有人领跑,有人掉队,有人中途退赛,也有人换条赛道重新出发。

说到底,国产户外品牌走过的路,就是中国制造走过的路:先被看不起,再被看不懂,最后追不上。

过去买洋牌是为了“放心”,现在选国产是为了“惊喜”。

冲锋衣不再只是衣服,而是移动救生设备;帐篷不再只是帐篷,而是系统集成方案;羽绒不再只是保暖,而是轻到可以飞起来的黑科技。

下一次进商场,别急着往洋牌柜台冲,先摸摸国产的料子,看看吊牌上的科技参数,再翻翻手机里的实测视频。

你会发现,曾经瞧不上的“土味”,已经悄悄变成了“真香”。

别等朋友圈都在晒北斗求救信号,才后知后觉国产已经next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