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吹捧”和“智商税”这类说法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并且可能受到营销号、网红推荐或者特定时期市场现象的影响。一个品牌的受欢迎程度可能源于其设计、用料、营销策略、品牌故事或特定时期的稀缺性等多种因素。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哪些羽绒服品牌可能被赋予了超出其实际价值的过高期望,或者其某些策略被部分消费者认为是“不划算”的:
1. "部分奢侈品牌羽绒服:"
"代表:" 如 Moncler (莫克勒), Canada Goose (加拿大鹅), Sacai 等。
"“过度吹捧”点:"
"天价价格:" 其高端系列的价格远超普通羽绒服,有时一件羽绒服的价格可以买好几件质量不错的普通品牌羽绒服。
"Logo效应:" 过度依赖品牌Logo带来的身份象征,而非羽绒服本身的保暖性能。
"营销驱动:" 通过明星、时尚博主的大量穿着,营造出“不拥有就落后”的氛围。
"“智商税”质疑:" 对于追求基本保暖功能的消费者来说,购买这些品牌的羽绒服可能确实是在为品牌溢价、设计、Logo和社交属性买单,而非纯粹的实用价值。当然,它们在羽绒填充物、面料科技、剪裁工艺等方面也可能有其独到之处,并非完全“智商税”,只是性价比不高。
2. "某些主打“功能性”但被
相关内容:
45万元罚单把加拿大鹅的“鹅绒”广告撕开一个口子,上海市监局把鸭绒写进处罚书,同一天,北京SKP门店里那件标价11500元的“鹅绒”外套悄悄把吊牌换成“鸭绒填充”,店员说“保暖一样”,可价格没降,货架前排队的人也没少。
罚单金额只占品牌在中国三天销售额,加拿大鹅要的不是认错,是继续让“鹅”字挂在胸口,好让入门款降到7000元时,年轻人觉得捡了便宜。

始祖鸟母公司安踏在2023年11月把价格砍了三分之一,推出城市线,门店销售说“面料没变,少了登山剪裁”,可冲锋衣胸口那只鸟还在,买家照样愿意花六千块把鸟贴在地铁车厢。

安踏要的是把万元鸟变成千元鸟,又不让老用户觉得鸟变麻雀,于是把专业线留在雪山,把通勤线塞进写字楼,销量报表上多一行增长,资本市场多一个“高端化”故事。

北面在2024年1月联合天猫下架1.2万件假货,同一周推出Gucci联名款,发售价14999元,得物平台转手套现29999元,年轻人说“不怕撞衫,就怕撞假”,打假打的是山寨,打出来的是联名溢价。
北面要的不是消灭假货,是让真货更稀缺,假货越多,正品logo越值钱,限量联名越能翻倍,平台流量跟着涨,品牌方、炒鞋客、电商平台一起分利润。

GB/T14272-2021把蓬松度写进国标,2024年新版又把环保认证加进去,可商场标签上只写“90绒”,不写“蓬松度600+”,也不写“鸭绒还是鹅绒”,导购说“摸一摸就知好坏”,消费者摸到的只是钱包厚度。

标准升级的速度赶不上营销话术升级,品牌方把“新国标”印成海报,却把小字贴在吊牌背面,没人撕下来看,撕下来也看不懂,最后记住的还是logo大小。
加拿大鹅把鸭绒款降价1500元,销量上涨18%,始祖鸟城市线降价2000元,销量上涨32%,北面联名款涨价15000元,照样秒空,数据说明:买的不研究,研究的不买。

罚款、降价、联名、打假,每一步都算得精准,精准到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却没人提醒:羽绒服先看填充克重再看蓬松度,最后才看logo。

2023年冬天哈尔滨零下30度,路边摊200元羽绒服也能扛住,只是胸口没有鸟,也没有地图标,拍照发朋友圈没人点赞,年轻人最后还是冲进商场买那只鸟,因为“别人认得”。
品牌方把保暖做成社交货币,把户外做成身份标签,消费者用月薪换logo,用logo换点赞,用点赞换存在感,循环一圈,羽绒服回到最原始功能:让人在人群里被看见。

上海市监局45万元罚单写得很细:广告词里“均使用鹅绒”属于虚假,却没说“鸭绒保暖差”,因为检测报告显示两者只差2℃,这2℃没人感受得到,感受得到的是胸口那只鸟没了。

安踏财报写着始祖鸟城市线毛利率仍达62%,降价三分之一还能赚钱,成本表上布料、拉链、羽绒加起来不到售价三成,剩下七成是那只鸟的版权费。
北面联名款溢价200%,得物上成交记录明明白白,买家付款时知道多花的15000元买的是Gucci两个字母,不是羽绒,却没人阻止,因为转卖还能再赚3000。

国标把蓬松度600定为合格,800为优秀,可专柜标签只写“高蓬松”,不写数字,导购说“数字越高越保暖”,却不提800蓬松度在江南可能出汗,600在漠河刚好,买错场景多花四千。

2024年3月,北京朝阳大悦城加拿大鹅门店门口排队30米,门店贴着“鸭绒款现货”,队里大学生说“反正别人看不出”,后面女生接话“看出也不怕,也是鹅”,两句话把45万罚单消解成零。
品牌方不怕被罚,怕的是没人讨论,罚单上热搜当天,加拿大鹅直播间观看涨三倍,主播反复说“现在入手最划算”,弹幕刷屏“冲”,罚款变成广告,市监局成了背景板。

始祖鸟城市线砍掉雪山口袋,保留胸口鸟,老用户骂“血统不纯”,新用户说“正好通勤”,安踏把两边评论截屏放进PPT,标题写“成功破圈”,股价当天涨4%,资本市场只看增量,不看纯度。

北面打假报告写1.2万件假货下架,却没写同期新增多少联名款,假货减少,真货涨价,炒鞋群从AJ转到羽绒服,群主说“一样逻辑,稀缺就行”,羽绒服变成期货,保暖只是交割标准。
消费者把羽绒服穿成身份制服,品牌方把制服做成溢价机器,国标把机器套上螺丝,可螺丝没拧紧,机器照转,没人愿意先停一下,因为停下来的那一秒,别人就穿上更贵的款。
结尾一句话:你买羽绒服先看价格、先看logo、还是先看蓬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