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梳理一下法国迪卡侬(Decathlon)在中国市场从“百元运动自由”到被迫出售部分股权的历程和经历。
迪卡侬进入中国时,确实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迅速抓住了大众消费者的心,尤其是在“百元运动自由”这个口号下,成功塑造了亲民、实用的品牌形象。然而,好景不长,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导致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最终不得不出售股权。
"一、 “百元运动自由”时期:成功的初期"
1.  "精准定位与低价策略:" 迪卡侬进入中国时,瞄准了大众运动市场,通过“买装备送运动”的模式,结合自有品牌产品的高性价比,将运动门槛大大降低。其门店通常选址在交通便利、租金相对较低的郊区或社区,进一步控制成本。
2.  "独特的商业模式:"
       "自有品牌为主:" 绝大部分产品(超过90%)都是迪卡侬自己设计和生产的,这使其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质量,实现低价。
       "大卖场模式:" 门店面积巨大,SKU(商品种类)丰富,覆盖多种运动项目,一站式满足消费者需求。
       "体验式购物:" 门店内设有大型试衣间和体验区,鼓励顾客试穿、试用。
       "会员体系:" 通过会员卡和积分系统
相关内容:
常逛迪卡侬的人可能都有同感,2023年花79元买的那双基础款跑鞋,穿到2024年还没坏,想再囤一双时却发现,同款已经涨到159元了。更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8月彭博社突然爆出消息:迪卡侬正计划卖掉中国子公司30%的股权,初步估值100亿元,不少投资机构都已经进了谈判阶段。
涨价一倍,还要卖股份,迪卡侬到底怎么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它飘了。其实,它被逼的。原材料涨价,运费涨价,连拉链头都涨了三成。自营工厂模式曾经让它把利润压到极限,现在却成了包袱。成本一涨,它只能跟着涨。79元跑鞋涨到159元,不是想赚更多,是不得不赚。

涨价之后,消费者直接翻脸。李宁299元的超轻20跑鞋,销量一年涨六成。迪卡侬同价位段却下滑。年轻人不再为便宜买单,他们要的是便宜又酷。迪卡侬的蓝色大卖场,在他们眼里成了爸妈逛的超市。高端线四位数的冲锋衣,上市三个月,只占中国区销量一成二。始祖鸟同款卖断货,迪卡侬却积压。问题不在价格,在面子。Logo不够排面,再贵也白搭。

更难受的是,安踏、特步、361度集体卷专业。碳板跑鞋、氮科技、超临界发泡,名词一套一套。迪卡侬还在讲性价比,对手已经讲性能。消费者不懂材料学名,但他们懂朋友圈晒图。穿迪卡侬拍照,点赞个位数。穿国产新旗舰,评论区全是链接。社交价值被抽走,只剩裸价,谁还陪你玩。

线下体验曾是迪卡侬的护城河。自行车道、攀岩墙、射箭区,带娃放电一整天。现在商场租金涨,体验区越缩越小。同一座城,对手把门店开进写字楼,下班顺路就能试穿。迪卡侬还在郊区大仓库,地铁转公交,年轻人直接劝退。体验再好,也抵不过方便两个字。

卖股权,不是撤退,是找钱自救。100亿现金到手,能补高端研发的缺口,也能把门店搬回市中心。谈判桌上来回拉锯,买家只想捡便宜,迪卡侬想保住估值。两边都在熬,看谁先眨眼。消息一放再放,也是在试探市场水温。真卖不掉,下一步就是关小店、砍SKU、把价格打回99元。别惊讶,零售世界,现金流永远比面子重要。

留给迪卡侬的时间,其实只剩一年。再拖,库存就压成山。再涨,消费者就彻底拉黑。现在回头还来得及:把79元跑鞋重新上架,在直播间直接放话,同款不涨价,限购两双,瞬间就能冲上热搜。再把专业线砍掉一半,省下的钱做一款真正能和国产碳板对飙的跑鞋,定价699,门店配试跑机,数据直接打在大屏,谁快谁慢一目了然。体验+数据,面子+里子,一次补齐。

如果你还在等迪卡侬降价,明天就去把心仪款加购,系统会推送优惠券,比等双十一还狠。如果你正打算创业做运动品牌,直接抄作业:选址社区底商,砍掉装修,留一条三十米跑道,顾客先试后买,租金只有商场三分之一,利润却能翻倍。别小看这招,2024年已经有三家小店靠这条跑道月销破百万。再不做,等巨头反应过来,你就只能捡他们剩下的边角料。

零售战场,没有永远的便宜,只有永远的轮回。今天迪卡侬把价格涨上去,明天就要用更大的力气把它打回来。能屈能伸,才是活下来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