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描述了“松鼠桂鱼”作为苏州代表性美食,成功入选“苏味地标美食”榜单,并探讨了其能够百年不衰、持续吸引食客的魅力所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松鼠桂鱼”当之无愧入选,并且一直诱人:
"一、 当之无愧入选“苏味地标美食”的原因:"
1. "历史传承悠久:" “松鼠桂鱼”源于苏州,是淮扬菜系的经典代表之一。其创制据说可追溯至清末,历史悠久,是苏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
2. "制作技艺精湛:" 这道菜对刀工、火候、调味都有极高的要求。特别是“松鼠”造型,需要将桂鱼去骨切片,用特定手法排列,再裹上糊炸至外酥里嫩,形态酷似松鼠。这种精湛的烹饪技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3. "风味独特经典:" 鱼片外酥里嫩,淋上酸甜适口的糖醋芡汁,色泽红亮,口感丰富。这种酸甜口味与鱼肉的鲜美相结合,符合江南人的口味偏好,深受大众喜爱,成为苏州菜乃至中国菜的代表作。
4. "文化象征意义:" “松鼠桂鱼”不仅是一道菜,更承载了苏州的饮食文化和精致的生活态度。它常常出现在重要的宴席和节庆场合,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关内容:
今年34岁的王飞,已在苏帮菜的烹饪世界里浸润了近18年。初到苏州时,他对苏帮菜的印象还停留在“甜得发腻”的认知里,但自从在师傅的灶台前,看见一条普通的鳜鱼在刀工与火候的加持下,变成“头昂尾翘”的松鼠桂鱼,他才发现,苏帮菜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的延续。18岁那年,他第一次独立掌勺制作松鼠桂鱼,当淋上卤汁的鱼在盘中“吱吱”作响时,他就知道,自己和这条鱼的缘分再也割舍不开。
“传承不忘本,创新不守旧。”王飞觉得,要想让历史名菜在现代人的口味和审美中持续发光,那就需要背后的厨师去动脑筋。近些年,王飞和他的团队坚持不懈地对这道百年名菜从形到味进行精心打磨。
“头要昂,尾巴要翘。”这是王飞自学徒以来就被师傅叮嘱的要领,为了塑造这样的生动形态,他和团队在刀工上下足了功夫。“我们用尺子去量每一刀的间距,最后发现,把鱼身的麦穗宽度控制在1厘米左右,能基本确保炸出来的花纹一致、形态饱满。”他还透露,团队曾反复测试不同刀口对肉质口感的影响,“太细了容易炸干,太粗了立不起来。”他说。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让稻山村的松鼠桂鱼在视觉与口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调味汁是松鼠桂鱼的灵魂。传统做法中常使用白醋和红曲粉调制番茄汁,口感偏冲,不再能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味蕾习惯。王飞和团队在调试了十几版配方后,最终决定用柠檬汁替代白醋。“白醋的酸刺鼻,柠檬汁更清爽,果酸不冲喉,口感更顺。”他说,这一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两三年不断试吃、反馈、改良的结果。除了味道与形态,王飞还在“出场方式”上做了文章。他专门前往景德镇,定做了一套海棠花造型的餐具,搭配干冰雾气,开盖瞬间仪式感十足。“这能够增强与顾客的互动。”在他看来,现代餐饮不仅要好吃,也要好看、好玩。
如今,稻山村一家店一天能卖出上百条松鼠桂鱼,周末更高达三四百条。“苏帮菜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需要与这个时代对话,需要年轻的味觉、年轻的审美、年轻的表达方式来激活它。”谈到苏帮菜的传承,王飞语气坚定,他认为这是时代赋予新一代餐饮人的使命。“希望更多年轻力量加入,让苏帮菜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看到,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断进化的生命力。”王飞说。
(记者 时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