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 D&G)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以及“辱华”事件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持续受到关注的话题。您提到的“辱华3年后又将复活”以及“互联网没有记忆吗”点出了几个关键点:
1. "“辱华”事件回顾":
2020年底,D&G品牌发布了一系列争议性视频,其中模仿中国抗疫医护人员、进行不雅手势等行为,在中国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弹和口诛笔伐。
该事件导致D&G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包括电商平台下架、门店关闭、被抵制、设计师发表不当言论导致品牌被意大利政府勒令撤下相关活动等。
2. "“复活”或“逆袭”的说法":
"市场表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和负面舆论后,D&G确实在中国市场看到了一些复苏迹象。例如,在2023年“双十一”等电商大促期间,D&G的销售额表现相对突出,被一些媒体和观察者称为“销量逆袭”或“卷土重来”。
"原因分析":
"消费回暖":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的恢复和消费者信心的回升,高端奢侈品牌整体迎来了一定程度的复苏,D&G作为奢侈品牌,自然也受益于此。
"营销策略
相关内容:
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纳三年前因“辱华事件”差点把自己作死,先是发布刻意丑化中国人物和景象的广告视频,随后其创始人与网友的对话又被曝光,根据各大媒体披露,该创始人直接辱骂“中国这个国家是一堆大便”,以至于遭到了亿万网友和即将参加上海大秀的各路明星集体抵制。

事件发酵后,一直到今年,整整三年的时间,杜嘉班纳在中国市场可谓是“一凉再凉”,就在大家以为这个品牌已经彻底“社死”的时候,美国彭博社一纸报道,将杜嘉班纳再次拉回公众视野,报道中称,意大利时尚品牌“杜嘉班纳”似乎在2021年迎来了中国市场的转机,销售额比上一年反弹了20%。
不仅如此,彭博社还透露,这家品牌因为不想失去中国市场,还特地找了两家“国际危机管理公司”。
杜嘉班纳的“复活”,引起了很多国人的注意,中国青年网、新京报等都发布了相关消息予以警告,提醒国人不要忘记“辱华事件”,让这个品牌再卷土重来。
那么三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消费者真的遗忘了杜嘉班纳的黑历史了吗?
2018年,杜嘉班纳上海大秀在即,由于是全球知名的奢侈品牌,所以大秀也异常隆重,共计18700平方米的秀场、360位模特、1600台陈设,以及500套造型。
然而,在正式开始之前,杜嘉班纳为此次大秀所做的主题视频却“炸锅”了,在这个《起筷吃饭》系列视频,充满了“丑化中国”的嫌疑,视频中,一位穿着Dolce & Gabbana的中国女孩坐在中国餐馆里,尴尬地尝试用筷子品尝超大尺码的三种意大利本土食物,旁白则是“用小棍子形状的餐具,来吃我们伟大的传统玛格丽特披萨饼”。
整个视频语气傲慢,还模仿中国式英语口音,新京报也为此发声,说在片中可以看到穿着较为破烂、画着类似舞台剧妆容的中国人形象与穿着该品牌华丽服饰的模特形成较大对比,旁白的中式发音很奇怪,且语气傲慢,也被网友指出大有歧视的涵义。
虽然这组广告被很多人视为“具有冒犯性”,但它还不是引爆舆论的真正原因,大秀当日,杜嘉班纳联合创始人与网友针对广告进行了激烈辩论,对话中,他完全不承认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且大肆发表辱华言论。
聊天记录被曝光后马上激起了极大负面舆论,原计划出席杜嘉班纳大秀的陈坤、王俊凯、迪丽热巴、章子怡等人以及受邀参演此次上海大秀的24位东方宾利模特,集体宣布罢演。
无奈之下,上海大秀只能被迫取消,眼看着品牌形象要毁于一旦,杜嘉班纳终于做出了官方道歉,称其官方账号和设计师账号均被盗,表示这番言论并不是本人说的,又强调了一番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热爱与尊重。
但是这则致歉显然没有被国人接受,甚至有万能的网友查出,IP就是在杜嘉班纳总部,这套被黑了的说法并不完全可信。还表示,这不是在给人民道歉,而是给人民币道歉。
除了网友和明星的抵制,在上海大秀取消后的12个小时内,中国电商平台迅速对杜嘉班纳进行了大面积下架,淘宝、网易考拉、洋码头、小红书等平台迅速清除了该品牌商品。
而且不仅是中国电商,全球最大奢侈品电商Yoox Net-a-Porter集团同样表示,将从旗下的Net-a-Porter、Mr.Porter和Yoox三大平台中撤出杜嘉班纳的产品。时至今日,在中国各大电商平台上仍无法找到该品牌产品。
对此,有外媒一针见血的指出,杜嘉班纳“自信过了头”,低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公开资料显示,杜嘉班纳创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意大利米兰,目前已成为在奢侈品领域中最主要的国际集团之一。这个品牌主要是以华丽复古感强烈的西西里风情而著称,三个主要标签就是奢华、宫廷、复古,满屏的巴洛克烫金视感花纹,虽然杜嘉班纳现在是把好牌打了个“稀烂”,不过它当时的创立过程还是非常幻想和戏剧性的。
女星麦当娜曾经抱怨过,说现在很多设计师都在给扁平无胸、骨瘦如柴的姑娘们做衣服。但是像自己这种体态丰盈的人却穿不了44码的小尺寸,而这个品牌,就恰好成了她的救星。
1980年,两个对服装设计无限热爱的热血小青年相遇了,两个人在一家米兰精品店同进同出,最终变成了亲密无间的生意合作伙伴兼情侣,他们一人精于裁缝技艺,另一个则擅长构思作品完美造型。
1982年,两人合开了一间时尚顾问工作室,从时尚界的无名小辈到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终于被米兰时尚界评为“登峰造极的时尚”。
自从杜嘉班纳品牌品牌诞生以来,一直以紧身连衣裙和性感的黑色套装作为招牌款式,塑造了一种富有魅力的职场女性形象,在麦当娜1993年女子秀环球演唱会上,杜嘉班纳为其特别制作了150套演出服装,从此更是名声大振。
随着中国市场逐渐成为众多奢侈品牌的战略要地,杜嘉班纳也开始对中国市场野心勃勃,据悉,该品牌于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在2011年就率先上线了带有购物功能的官方网络旗舰店。
前两年杜嘉班纳在开拓中国市场时,采用了强势的营销策略,通过流量明星代言,举办活动、参与走秀来制造热度话题。并积极靠拢年轻消费者的方式,施行品牌年轻化转型,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与其他进入衰老期的意大利品牌相比,杜嘉班纳可以说是风头无二。
但是“辱华事件”之后,杜嘉班纳马上面临被“抛弃”的危险,2018年4月到2019年3月底财报显示,该品牌亚太区销售额下降了3%,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收入占比从上一年的25%缩减至22%。
有媒体透露,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奢侈品内部人士坦言,当时几乎所有的杜嘉班纳线下门店都没有一个顾客光顾,为了业绩,工作人员会拿着新款服饰亲自去老客户家中任其选择。
有《时代财经》的记者前不久在奢侈品二手交易市场做过一番采访,虽然有新闻说杜嘉班纳销量回弹,但是这个品牌现在依然还在“凉凉”的状态,有部分商家表示不接受该品牌商品,也有一些店铺表示针对该品牌只提供寄卖,不提供回收服务。
其中有一位中古店店主披露:“杜嘉班纳的商品只能自己留着,因为这牌子没人要,反华,早就被除名了。二奢已经没有流通性,还不如安踏。”
其实,杜嘉班纳是典型把自己“作死”的例子,由于它品牌历史悠久,且一度在奢侈品市场处于行业领导者的地位,所以不免出现“傲慢”心理,近年来,有很多跨国服装企业“频频”翻车,说到底都是这个原因。
这些品牌总是在标榜自己的文化优越,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己见,缺少消费者所在的国家地区文化传统的理解,闭目塞听、视角偏狭,甚至用各种手段去侮辱他国人民的感情。
最近杜嘉班纳为了重回中国市场,做了很多示好和努力。在前不久的采访中,杜嘉班纳公司CEO直言,还没有完全克服该事件的负面影响,表示在今后的宣传活动中会更加谨慎。
听起来杜嘉班纳确实被“教育”了一番,不过最近也有一条消息称杜嘉班纳起诉了当时曝光聊天记录的账号,并索赔4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3200万。理由就是,因为揭发者的宣扬,让杜嘉班纳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这笔损失就应该由揭发者来承担。
这种想尽办法从别人那里“抢”回损失的行为,完全符合某些西方国家的强盗逻辑,不够让人怀疑该公司是否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而对于这次杜嘉班纳销售回弹20%,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疫情导致去年销售基数较低,今所以年几乎所有奢侈品牌在中国均迎来了猛烈回涨,第二则是蓬勃发展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让所有品牌“雨露均沾”,再加上杜嘉班纳最近的“努力”,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
不过消费者可不是只有七秒钟的记忆,中国市场虽然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但是每个中国消费者都有不可逾越的底线,杜嘉班纳现在就想快速“翻篇”回血,想必也是打错了算盘。
